土地回报与资本流动——从善堂投资模式看清末南京城乡经济关系变迁
Profit of Lands and the Flow of Capital: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Urban Economic Relationship as Reflected in the Investment of Late Qing Nanjing Charity Houses
作者:罗晓翔;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0,(05):-38-4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清朝末期;南京;城乡经济关系;善堂;投资方向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明清时期,土地是城乡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城居地主在周边农村置买土地收取地租,而佃农则从城居地主处获得种子、耕具甚至农房沟渠维修等费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太平天国战争后,这种经济关系逐渐变化。从善堂对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城市与农村土地投资回报的差异,以及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度,可以揭示城乡经济关系变迁的原因。与农村土地相比,城内土地、市房以及金融业成为善堂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①大规模人口入迁有两次,一为洪武二十四年(1391)徙5300户富民于京师,二为洪武二十八年移直隶苏州等17府州及浙江等六布政司小民赴京,充仓脚夫。参见徐泓:《明初南京的都市规划与人口变迁》,《食货》副刊,1980年第10卷第3期,第31页。
①《详请金陵淫祠田产归入书院经费稿》,涂宗瀛:《政书》卷一《详咨存稿》。
②《致金陵劝农总局陈、李函》,涂宗瀛:《政书》卷六《宦绩丛稿》。
①《江宁府重建普育堂志》卷三《田产》。
②《江宁府重修普育四堂志》卷四《青马群大庄、林家庄田契》。
①《崇善堂现行章程》,《金陵崇善堂征信录》。
②相反,普育堂名下洲产似乎多采用议拨方式。同治六年将自家田地25亩典与普育堂的陈庆凤,就“因承拨宜昌洲归公洲地,租银无缴,情愿出典与普育堂名下执业作抵。言明每亩典价银二两,共计湘平纹银五十两整,以抵五年分欠缴租银,此田仅于本年八月底为度,银到准其回赎,如逾期不赎,即永远归堂执业”。后因逾期未赎,田地充归堂产。至光绪十二年,该田仍由陈庆凤之孙陈茂林领佃。参见《江宁府重修普育四堂志》卷四《薛家小圩契》。
③《普育堂田产碑》,《江宁府重修普育四堂志》卷六《碑记》。
①《江宁府重建普育堂志》卷三《田产》。
①《普育堂田产碑》,《江宁府重修普育四堂志》卷六《碑记》。
②《江宁府重建普育堂志》卷三《田产》。
③《普育堂田产碑》,《江宁府重修普育四堂志》卷六《碑记》。
④《江宁府重修普育四堂志》卷四《市房》。
⑤《江宁府重建普育堂志》卷三《田产》,《江宁府重修普育四堂志》卷四《市房》。
⑥《江宁府重建普育堂志》卷六《报销》。
⑦《江宁府重修普育四堂志》卷四《市房》。
①《江宁府重修普育四堂志》卷四《市房》、卷五《度支》。
②《江宁府重修普育四堂志》卷五《度支》。
③《呈复崇善堂无款酌剂别堂案》,《金陵崇善堂征信录》(上卷),光绪二十四年刻。
④此处与下两段引文未特别注明者均引自《议复各典存款碍难减息案》,《金陵崇善堂征信录》(上卷)。
⑤宣统年间,普育堂名下“典息一项,长年不计闰,八厘生息”。参见《江苏宁属财政说明书》,江苏省财政志编辑办公室编:《江苏财政史料丛书》第一辑第四分册,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83-84页。
①《金陵崇善堂光绪二十三年分收支四柱开呈》,《金陵崇善堂征信录》(下卷)。当年洋1800元易钱1638千文,此处洋/钱比率即以洋1元=0.91千文计算。
[1]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M].林枫,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应天府境方括图考[M]∥陈沂.金陵古今图考,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93.
[3]顾起元.客座赘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正德江宁县志[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4),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5]范金民.明朝时期的南京经济[M]∥陈胜利,茅家琦,主编.南京经济史.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6]万历上元县志[M].南京:南京市通志馆,1947.
[7]李洵.论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势力的兴衰[J].史学集刊,1984,(4).
[8]顾起元.雪堂随笔[M]∥四库禁毁丛刊(集部8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9]同治续纂江宁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89.
[10]张铁宝.曾国藩和他的《金陵房产告示》[J].历史档案,2003,(2).
[11]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M].伍跃,杨文信,张学峰,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482-485,583-58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