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关系的凸显与我国社会分层
The Focalization of Strong Ties and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hina
作者:姚伟;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0,(06):-126-13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强关系;社会分层;制度结构
Key words:
基金项目:刘欣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我国目前社会阶层状况研究”(08JZD0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文摘要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类行为主体的市场行为、再分配行为嵌入强关系的程度有所上升,社会分层趋向于强关系嵌入机制,阶层结构向橄榄型的转变有所滞延。其原因之一在于,我国的制度改革尽管成就巨大,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制度结构失调。我们应深化制度结构调整,以确立政府、市场、"以弱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共生互补的有机制度结构,为形成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相对平等的社会分层机制与阶层结构模式创造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1999,(3).
[2]贺寨平,李汉宗.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5).
[3]边燕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J].国外社会学,1998,(2).
[4]赵延东.求职者的社会网络与就业保留工资[J].社会学研究,2003,(5).
[5]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6-88.
[6]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M].中山大学学报,2007,(4).
[7]侯龙龙.金融行为与社会结构[J].广西金融研究,2004,(2).
[8]李新春,等主编.市场转型与中小企业成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523.
[9]邱海雄,徐建牛.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4,(4).
[10]李林艳.关系、权力与市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6-140.
[11]徐晓军.新官商:乡镇强关系背景下的财政流失[J].战略与管理,2003,(2).
[12]V ictor Nee.A Theory ofM arketTransition:From Red istribution toM arkets in State Soc ialism[J].Am erican Soc iologicalof Review,1989,54(5):663-681.
[13]刘少杰.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中国社会分层机制变化[J].学海,2000,(3).
[14]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15]陆学艺.培育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党政干部论坛,2005,(9).
[16]李强.政策变量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调整[J].河北学刊,2007,(9).
[17]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趋势[J].哲学研究,2006,(12).
[18]苏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化的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5,(5).
[19]郑辉,李路路.中国城市的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J].社会学研究,2009,(6).
[20]张宛丽.中产阶层为何也沦为“夹心层”[J].人民论坛,2010,(3).
[21]曹荣湘,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3:3-6.
[22]沈原.又一个三十年——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建设[J].社会,2008,(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