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
Three Views Concerning the Issue of Ethnic Groups ——A Case Study of Ethnic Minority Groups in "Tibetan-Yi-Corridor
作者:刘复生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4,(04):-105-11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族群;民族;藏彝走廊;语言;支系;迁徙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在民族史研究中,族群概念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民族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支系"不应是族群的对应范畴。族群迁徙在古代民族中是经常发生的,祖源记忆则构成族群自我认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族群认同"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其共同特性"是由它本身显露的,或者是被认出来的",都是值得注意的观点。就研究族群问题而言,藏彝走廊民族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参考文献
② 郝时远《Ehtnos (民族 )和Ethnicgroup (族群 )的早期含义与应用》一文对此有深入的论述 ,值得参考。载《民族研究》 , 2 0 0 2年第 4期 .
①② 石硕《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版 ,褚文内容转述自此。
参《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氏族”、“部落”、“民族”诸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 986年版。
① 王实在《“族群理论与族际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说 :持此观点的云南大学黄泽提供的《族群视角下的云南少数民族支系研究》一文“引起与会者的关注”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2 0 0 1年第 6期。
① 近如《民族研究》 2 0 0 2年第 2期发表刘夏蓓《两汉前羌族迁徙论》一文 ,以“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立论 ,认为“今长江流域的中游地区 ,也就是羌族的原居地”。
①② 较早见于记载的是《资治通鉴》卷一二所载宋文帝元嘉元年 (42 4年 )四月 ,西秦伐“白苟”等国。胡三省注 :“白狗国至唐犹存 ,盖生羌也。其地与东会州接。”与今羌族居地大体一致。
〔美〕郝瑞于 1 996年 9月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作报告 ,《中国人类学通讯》第 1 96期 ,转引自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 ,《民族研究》 2 0 0 2年第 1期。
① 石硕著《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第二章第五节《横断山区藏缅语民族中关于祖先来自北方的传说》对藏缅语各族中普遍存在的从北方迁来的传说有全面的论述 ,可参考。
[1]芮逸夫主编.云伍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分册)[Z].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
[2]李绍明.唐代西山诸羌考略[J].四川大学学报,1980(l).
[3]王铭铭.他者的意义—一现代人类学的"后现代性".人类学与民俗研究通讯,1999(51).
[4]李绍明.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J].民族研究,2002(2).
[5]〔美〕郝瑞.再谈"民族"与"族群"[J].民族研究,2002(6)
[6]马曜.我国西南民族研究的回顾和展望[A].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编,西南民族研究[C].四川民族出版杜,1983.
[7]龚友德,等.那马人的时空表述法[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2)
[8]蒙默.试论汉代西南民族中的"夷"与"羌"[J].历史研究,1985(l).
[9]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7.
[10]〔美〕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M].索振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1]明太祖实录[Z].洪武二十二年三月辛巳.
[12]孙宏开.川西民族走廊地区的语言[A].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编,西南民族研究[C].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13]费孝通.关于我国的民族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l).
[14]孙宏开.邛笼考[J].民族研究,1981(l).
[15]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
[16]〔挪威〕弗·巴斯.族群与边界序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