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美学思想初探
On Chen (Tuan's) Aesthetic Thought
作者:李知恕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4,(04):-97-10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陈抟;道教;美学思想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作为唐宋之交承上启下的学者道士,陈抟的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有特色的。他毕生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以审美的态度考察宇宙的生成和自然万物,强调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陈抟的宇宙生成思想、内丹思想为后人所传承,他的淡然恬静、寄意于山林水泉的审美境界对北宋的美学风格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① 《孟子·尽心下》记载 :“浩生不害问曰 :‘乐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 :‘善人也。信人也。’‘何为善 ?何为信 ?’曰 :‘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 ,二之中 ,四之下也。’”
①② 李泽厚先生在谈到庄子的“忘”是一种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时说 :“它之所以是审美态度 ,是因为它的特点在于 :强调人们必须截断对现实的自觉意识 ,‘忘先后之所接’ ,而后才能与对象合为一体 ,获得愉快。”见李泽厚《华夏美学》 ,《美学三书》第 2 69页 ,天津社科院出版社 2 0 0 3版。徐复观先生说 :“达到心斋与坐忘的历程 ,如下所述 ,正是美的观照的历程 ,而心斋 ,坐忘 ,正是美的观照得以成立的精神主体 ,也是艺术得以成立的最后根据。”“虚室即是心斋 ,‘白’即是明 ;‘吉祥’乃是美的意识的另一表达形式。心斋即生洞见之明 ;洞见之明 ,即呈现美的意
识。”见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 43页 , 48页 ,华东师大出版社 , 2 0 0 1版。
重玄学经历了隋唐时期的高潮后 ,在北宋仍然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陈抟即为其代表人物之一。现代学者蒙文通认为 :“碧虚之书于篇端首 ,附以葛次仲之《老子论》 ,以明孔、老之为一 ,此宜亦希夷以来之旨 ,亦周、邵所由入于儒家者也。是亦不异于重玄之风 ,特唐之阐发之精 ,未至于是 ,希夷诚为有开来之功。” (见《蒙文通文集》第 1卷《陈碧虚与陈抟学派》)
① 据说陈抟曾著有《诗评》。有人向其学诗 ,写出的诗“尤清丽”。从陈抟留下的诗作来看 ,“清丽”当属自然平淡之意。见《皇朝事实类苑》卷 41 ,转引自《中国道教史》第 2卷 669页。
[1]隐逸·陈抟传[A].宋史:卷457[Z].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道藏:第5册[Z].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3]庄子[M].参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老子[M].
[5]陈抟.正易心法注·40章[M].见吴省阑辑:艺海珠尘·木集·经部语类[Z].
[6]道藏:第3册[Z].
[7]礼记[A].四书五经大系:第2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8]道藏:第32册[Z].
[9]参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2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286.
[10]黄宗炎.易学辨惑·太极图说辨[M].宋元学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402.
[11]朱彝尊.曝书亭集:卷58[M].四部丛刊本.
[12]陈抟.广慈禅院修瑞像记[A].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C].北京:三联书店,2002.
[13]全宋文:第1册[M].成都:巴蜀书社,1988.220.
[14]道藏:第20册[Z].662.
[15]潘显一.大美不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58.
[16]引自周密.齐东野语:卷16[M].北京:中华书局,1983.302.
[17]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8]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9]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68.
[20]陈抟.指玄篇[A].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C].北京:三联书店,2002.39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