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乾隆)雅州志[M].卷五风俗:37.
[2](嘉庆)定远县志[M].卷一七“风俗:”59.
[3](同治)仁寿县志[M].“礼教志.义学:”32.
[4](道光)岳池县志[M].卷一八“风俗:”1.
[5]吴洪泽,等.吴之英诗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6]赵清,等.吴虞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7]姜亮夫.思师录[M]∥学术集林(十四).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58.
[8]陶亮生.先师向先乔言行忆录[M]∥成都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1988,(2):45.
[9]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
[10]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1]萧印唐.印唐存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3:92.
[1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3]徐亮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4]庞俊.养晴室遗集[M].成都,自印本,1995.
[15]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
[16]蒙默.蒙文通学记(增补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8,29.
[17](道光)江安县志[M].卷一2“风俗:”31.
[18]李新.流逝的岁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11.
[19]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41,143.
[20]张之洞.张之洞全集(十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1]谢无量.存古学堂募捐启[J].蜀报,(4),宣统二年九月朔日.
[22]赵熙.赵熙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6.
[23]张循.义理与考据之间:蒙文通先生的经学历程[M]∥国学研究(2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4]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68.
[25]上海图书馆.汪康年师友书札(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6]蒙文通.议蜀学[M]∥廖幼平.廖季平年谱.成都:巴蜀书社,1985.
[27]姜亮夫.龚向农先生传[M]∥学术集林(六).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28]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十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9,11.
[29]张秀熟.对廖平先生学术思想的浅见[M]∥四川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四川省文史馆.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0-1.
[30]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88.
[31]沈振辉.李调元与《蜀碑记补》[M]∥历史文献研究(28).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4.
[32]杨慎.全蜀艺文志[M].成都:巴蜀书社,2003:15,14.
[33](嘉庆)双流县志[M].卷一“风俗:”1.
[34]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3.
[35]李朝正.明清巴蜀文化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231.
[36]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053.
[37]金沙.过去之四川[J].四川,(1),3,4-5.
[38]王闿运.湘绮楼日记(2)[M].长沙:岳麓书社,1997:896,881.
[39]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五(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0]蒙文通.蒙文通文集(3)[M].成都:巴蜀书社,1995:105.
[41]廖平.廖平选集(上)[M].成都:巴蜀书社,1998:205.
[42]胡先骕.胡先骕文存(上)[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99.
[43]方守道,等.蜀学编[M].成都:锦江书局,1901:1.
[44]惠伯.吾人庆祝成大五周年纪念之重要[M]∥国立成都大学第五周年纪念会特刊,1930:7.
[45]程千帆.桑榆忆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5.
[46]刘咸炘.推十书(二)[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1536—1537.
[47]金毓黻.静晤室日记[M].沈阳:辽沈书社,1993.
[48]王恩洋.王恩洋先生论著集(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19.
①详论见胡昭曦、刘复生、粟品孝:《宋代蜀学研究》,巴蜀书社,1997年,第1—6页;粟品孝:《朱熹与宋代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6页;粟品孝:《“蜀学”再释》,《蜀学》第3辑,巴蜀书社,2008年,第51—56页;胡昭曦:《蜀学与蜀学研究榷议》,《天府新论》2004年第3期。有关近代蜀学,见刘复生:《表宋风,兴蜀学———刘咸炘重修〈宋史〉简论》,《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刘咸炘〈蜀学论〉及其在学术史上的意义》,《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①最近持此看法的研究如Yu Li,“Social Change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and the Decline of Sichuan's Classi-cal Learning in the Early Qing,”Late Imperial China,June 1998,pp.26-55.
①李仙说,廖平平分今、古文,知今知古。梁说“仅限于今文一隅,不免偏低了”(《〈廖平选集〉(上册)内容评介》,《廖平选集》上册,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第19页)。
②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17—718页。廖平致康有为书亦转引自此。
③在一些自居正统的经学家看来,不但四川经学算不得突出,被认为蜀学出处的湘学也不怎么样。章太炎1932年在论述清代经学的地域分布时,仅说“四川、两湖亦有经学家”(见《清代学术之系统》,徐亮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36页)。显然不甚认可。
①钱基博在《四版增订识语》中感谢“致书通殷勤,匡我不逮”者的名单中有王利器,增补廖、吴或王氏提醒乎?然未见原函,此亦猜测而已。
①另一位常被提到的是唐甄。实际上,唐氏几乎终身流寓东南,其人虽为蜀人,学不必蜀学也。
②关于刘沅,参考周鼎:《刘咸炘学术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第31-44页。
③李榕:《问汉学宋学异同得失》,《十三峰书屋全集》,巴蜀书社,1995年,第27页。李氏曾参曾国藩幕,而曾氏固讲究汉宋调和者也。
④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2卷,光绪五年二月廿九日(1879年3月21日),岳麓书社,1997年,第755页。但不久,他就改变了看法,屡次抱怨蜀士“失教”,见第834、846、887、1022、1039、1337页。
①本段和前段,见山河子弟:《说鹃声》,原刊《鹃声》第1期,收张枬、王忍之编:《辛亥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第563、564页。
②叶治钧:《发刊词》,原刊《蜀报》第1期,收《辛亥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第716页。
③钟家源:《清末诗人钟云舫诗谳始末》,《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5页。
①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一,第80页。唐甄实不应算入蜀学。
②廖平被参劾事见李伏伽、廖幼平:《经学大师廖平》,四川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等编:《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页。
①按此书为赵熙主讲荣县文学社时教材。
②粟品孝:《“蜀学”再释》,第54、55页。本段引用蜀学会的文献,俱转自此文。
①廖平:《今古学考》,《廖平选集》上册,第89页。自注已删。
②岳森:《南学报廖季平第二书》,《癸甲襄校录》,光绪二十年成都尊经书局本。转引自李晓宇:《尊经.疑古.趋新:四川省城尊经书院及其学术嬗变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147页。
③本段和以下数段,均见谢无量:《蜀学会叙》,民国时期油印本(具体年月和出版地不详),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按谢氏另有《蜀学原始论》,系《蜀学会叙》的一部分,收中央文史馆编:《崇文集》,中华书局,1999年。姜莉对这两个本子做了校对。
①本段和以下数段,均见刘咸炘:《推十文集.蜀学论》,《推十书》第3册,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2100—2102页。刘氏自注已删。
①蒙文通亦提出“蜀学重史”和蜀学为浙东史学源头之一,详见《中国史学史》、《评〈学史散篇〉》,《经史抉原》,第317-322、411页。
①按钱氏未明此条论据的出处,估计是“口述史料”。不过,吴之英著有《八总督箴》一文,不管命题还是形式大约都借鉴了蜀人扬雄的《十二州箴》,可为旁证。
②另一个例子是前文提到的廖平“以庄周为儒术”。提出此说较早者为苏轼的《庄子祠堂记》:“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转引自周启成:《前言》,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卷前第5页。)无直接证据表明廖平此说袭自苏氏,不过可能性是存在的。
③在这方面值得参考的一篇论文是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87—4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