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的内聚力和互聚力
On Intra-national Cohesion and Pan-national Cohesion
作者:赵世林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1,(01):-121-13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中华民族凝聚力;民族内聚力;民族互聚力;认同意识;转化机制
Key words:
基金项目:中流文教基金会与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资助
中文摘要
中国由于特有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格局,使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层次的不同,既有促使各民族成为一体的由高层次认同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也有各民族在其各自文化特点和认同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为了便于区分和表述,前者称为“民族互聚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后者称为“民族内聚力”。这两种民族凝聚力有其产生和转化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机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中有充分的表现。民族内聚力和民族互聚力共处在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所以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应加强研究并正确引导、增强各民族的互聚意识,完善民族内聚力向互聚力转化的社会机制。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2]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1997,(2).
[3] 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4).
[5] 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文化学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6]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7] 周庆智.古代汉民族凝聚力与传统家族政治文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4)
[8] 陈永龄.探索汉族民族学研究的几个问题[A].袁少芬,徐杰舜主编.汉民族研究:第一辑[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9] 安士伟.从自然地理环境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4).
[10] 陈连开.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学说的由来与发展[A].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561-562.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25.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年鉴(1985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4] 中国人口·云南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424.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年鉴(1986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6] 黄惠盤.从景颇现象引发的思考[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2).
[17] 汉书[M].董仲舒传.
[18] 穆立立.关于民族之间异与同的两重性——在与西方比较中对汉民族凝聚力的思考[J].民族研究,1997,(5).
[19]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4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