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时材料中的历时分析——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看汉语词汇的发展
The Diachronic Analysis in Synchronic Materials——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bulary in Genbenshuo Yiqieyoubu Pinaiye Posengshi
作者:俞理明,谭代龙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4,(05):-66-7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共时材料;历时分析;词汇变化;词量;词次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根据专书作语言研究 ,通常把它作为一个共时对象进行描写研究 ,如果要在专书研究中引入历时的分析 ,就要与其他时期的文献作比较。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 ,以唐人义净翻译的佛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为例 ,探讨在专书的研究中展开历时的分析 ,着重分析该书中各时期产生的词语个体数量与词语使用率总和之间的区别 ,并讨论在共时材料中展开历时分析的价值
参考文献
俞理明曾以《太平经》中的“者”作为考察对象,根据此书中反映不同发展阶段的“者”的用例,讨论“者”从名词之后向定中之间的变化过程。参《〈太平经〉中的“者”和现代汉语“的”的来源》,见《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
此据向熹先生《简明汉语史》的分期。其中,先秦含上古前期和中期,两汉为上古后期,六朝为中古前期,隋唐为中古后期。这里需要交代的是,有的词从产生来看来源于先秦,但其意义在后代有了变化,对这些成分,本研究仍然归入了先秦类。由于篇幅限制,此处没有详细交代处理细节
张联荣先生在讨论归并义位时认为:“动物指人以外的牲畜野兽这一义,所以会被单独作为一个义位看待,就是因为它的出现频率很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了一个常用义,如果仅用‘特指’来说明,实际上是降低了它的地位。”(《古汉语词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27页)张先生提到了频率和地位的话题及其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思考
张联荣先生《汉语词汇的流变》(大象出版社1997年)对有关专书复音词的研究结果有一个综合比较,发现各家对同一部书的复音词统计结果有很大的差异。如《左传》的复音词,程湘清统计有284个;马真统计有489个;还有人认为是788个,最多的则认为有955个。对于这些问题,张先生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对复音词的标准掌握不大一样。”详参该书162—163页。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判断复音词的标准是否也涉及历时方面的因素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 ].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2.
[2]朱德熙.语言地理类型学·序[A].朱德熙文集:第三卷[M ].商务印书馆,1999.
[3]陈保亚.论语言研究的泛时观念[J].思想战线,1991(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