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是”观念来源于“时”——上古汉语“是”与“时”的考察
The Chinese Nation's Concept of Being Stems from that of Time: An Investigation into '是' and'时' in Early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作者:肖娅曼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3,(01):-37-4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是;时;存在;此在;判断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汉语“是”集“本在”、“存在”、“在者”三义于一身 :本在语义体现为“准则”“常道” ,存在语义体现为系词的“断真” ,在者语义体现为近指代词“这”“此”。汉语的存在观念是从时间观念发展出来的 :“是”是由“时”分化而来的 ,甲骨文的“时”是后起的“是”的源头。
参考文献
Being是英语系词tobe的动名词形式,相当于希腊语on。on是希腊语系词不定式einai的分词现在时中性单数第一格与第四格,是形而上学中的最高范畴“本在”。参见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ON》,《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王路《“是”之研究述评》,《哲学动态》1999年第6期。
本在”(on)旧译“本体”,目前哲学界一般译作“存在”。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就误入歧途,从对“存在”本身的探究转向了对“在者”即“本体”(某种实体)的研究,“本体”术语意味着对on本身包含的丰富意义的狭隘化和片面化。故国内哲学界已倾向于采用“存在”这一译语。由于汉语“存在”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为便于区分,本文将动词“是”(系词)用“存在”表示,将名词“是”(即on)用“本在”表示。
今天哲学界一般将汉语的“是”仅视为系词,没有注意到“是”产生之初的“本在”意义和“在者”意义,如认为:“中文的‘是’动词却没有名词形式(‘是非’、‘实事求是’等词中的‘是’虽为名词,但与‘是’动词无关),因而只能用于判断之中,却不能形成一个独立概念。”(赵敦华《“是”“在”“有”的形而上学之辨》,见《学人》第4辑第392页。)此说是对汉语“是”的极大误解,只看到现代汉语的情况,而缺乏对“是”历史的了解。
[1]向熹.诗经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2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