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偏指代词“相”的使用规则
The Use of the Pronoun “相xiang” in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作者:董秀芳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1,(02):-134-14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古代汉语;偏指代词;“相”;偏指用法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本文运用韵律句法理论,对中古汉语中使用普遍的表示偏指的“相”字作了分析,指出“相”字结构的使用是为了使语义重心出现在句子的普通重音位置上,即把已知的熟悉的宾语省略,使动词的语义得以突显。
参考文献
[1] Chao.Y.R.(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 FengShengli(1995) Prosodic Structure and prosodically Constrained Syntaxin Chinese.Ph.D.Dissetatio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3] Henne,Henry,et al(1977) A Handbook on Chinese Language Structure Universitetseforlaget.
[4] 陈 平.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J].中国语文,1987,(5).
[5] 冯胜利.论上古汉语的重音转移与宾语后置[J].语言研究,1994,(1).
[6] 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J].语言研究,1996,(1).
[7] 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1).
[8]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2).
[9] 胡壮麟.语言系统与功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0] 李临定.汉语比较变换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 廖秋忠.现代汉语中动词的支配成分的省略[J].中国语文,1984,(4).
[12] 吕叔湘.相字偏指释例[A].金陵、齐鲁、华西大学中国文化汇刊:第2卷[C].1942.又收入《汉语语法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8)和《吕叔湘文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0).
[13] 吕叔湘.见字之指代作用[A].金陵、齐鲁、华西大学中国文化汇刊:第2卷[C].1942.又收入《汉语语法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8)和《吕叔湘文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0).
[14] 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1).
[15] 屈承熹.现代汉语中语法、语义和语用的相互作用[J].国外语言学,1991,(2).
[16] 汤廷池.汉语词法与句法论集[C].台湾学生书局,1984.
[17] 吴为善.句法结构和音节组合[A].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8] 邢福义.汉语里宾语代入现象之观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1,(2).又收入《邢福义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
(1)普通重音是与焦点重音相对而言的,指句子在一般情况下即不有意强调某个成分时的重音。当一个句子是回答“发生了什么事”这种问题时,句子中的重音就是普通重音,参看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
(1)冯胜利先生1996年5月在四川大学讲学时曾提到,代体宾语的出现是韵律和语义、语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这一观点,笔者非常赞成。
(2)这里说的宾语是从语义上来讲的,在句法结构上,“相”充当了其后动词的宾语。
(3)本文中的有些例子转引自吕叔湘《相字偏指释例》一文。
(1)粘合是指两个或者几个原来分开的但常在句子内部的句段里相遇的要素互相熔合成为一个绝对的或者难于分析的单位。参看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248页,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2)这种演变过程吕叔湘(1958)一文中有所论述。“相与”、“相邦”为方言词。
(3)汉语中两音节构成一个音步(foot),一个音步构成一标准的韵律词(prosodic word),韵律词是复合词的形式标志,复合词必须首先是一个韵律词(参看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当“相”字后的动词是单音节时,“相”与动词就组合为一个音步,音步是韵律上结合紧密的单位,一个音步之内的成分容易发生粘合而变为词,这种情况在汉语词汇史中是很普遍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