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清末道德视野下的群与个人
The “Group” and the “Individual” in the View ofMorality in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鲁萍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3,(02):-102-10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社会;合群;个人与群体;道德;清末思想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清末以来 ,中国思想言说中“道德”与“社会” (早期或称“群”)的关联相当密切 ,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与当年多数思潮相类 ,晚清流行的“合群”观念也是与爱国、强国直接相关的。正因此 ,“民德”被认为是“人群之鸿宝、社会之金玉” ,也就是“合群”为强国的基础。另一方面 ,当时士人受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影响较大 ,常希望使社会的“部分”与“整体”形成有机的联结 ,故“独”与“群”的关系不仅有对立的一面 ,且有相通的一面。章太炎提出“大独”为“大群之母” ,故晚清思想的发展已暗示了打破传统、解放个人的走向 ,这一思路的自然发展便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伦理革命。
参考文献
见王?森:《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中国文化》第14期(1996年12月)第203-212页。本文得益于此文及王先生另一文《‘群’与伦理结构的破坏》的启发。经罗志田老师提示并帮助我理顺思路。
罗志田老师在论证新文化运动时主流学人特别强调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时指出,在整个近代注重物质和“学要有用”的大语境下,这实在是个“异数”。故“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全面性不仅体现在要打远古的孔家店,对晚清以来重力轻学的大潮流这一新传统,同样是明显地逆流而行”(见《物质的兴起: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倾向》,《开放时代》2001年3月号)。实际上,在侧重个人与群体方面,新文化运动同样体现出对晚清以来重群重国重社会这一大潮流的“反动”(这一点承罗志田老师提示)。
关于义和团之后的下层启蒙运动与社会有机论的联系,参见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第14-1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