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式的革命”与哲学言说的困境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 and the Predicament of Philosophi cal Speech
作者:余平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1,(02):-12-1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哥白尼式的革命;言说困境;对象化;思;到场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哲学作为一种言说,已经从本体论退到了认识论,再由认识论退到了语言论,而到此为止,一退再退的哲学实在已经退无可退;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哲学必须迎向自己的言说困境,迎向自己的对象化循环模式的极限。言说的困境说到底就是思的困境。在入思之前,如果思的可能性已被一条已经完成了的“思路”的绵绵延伸所吸尽,我们便不能不说:我们尚不会思。思不是任何“什么”,思只是“到场”,在“去蔽”和“倾听”中到场。
参考文献
[1] 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
[2] 余平.科学与科学精神之思[J].哲学研究,1996,(10).
[3] 潘显一等.宗教与文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4]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
(1) 实际上,每一哲学发展阶段均有此三大形态“共时”的并存状态;“历时”意义上的三大形态,只不过是对“哲学主流”的不甚精确的表述而已。
(2) 将存在“对象化”或“存在者化”作为人类认识的主流路向,似乎的确是不可避免的。参见拙文《宗教之思的意义境域》,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虽然,道出之道或一切道说均非“常道”,然此“常道”却正是在此道出之道或道说中才被反射出来,才被呼唤出来,就是说,才到场。
(1)黑格尔对“思之路”的刻画(尤其是在《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中的刻画),至今仍纪念碑般地伫立在那里,默默地伺候着不断演进的哲学:存在──非存在,神圣──非神圣,物质──意识,可知──不可知,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主体──客体,证实──证伪,能指──所指,意识──无意识,建构──解构等等,等等。这些界碑一样的正题、反题的演历“思路”,显然落在黑格尔所刻画的思之演历模式的笼罩之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