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维度
On Hermeneutical Dimensions of Marxist Practice Philosophy
作者:陈波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3,(02):-10-1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马克思;实践哲学;诠释学;存在论;规范性;批判性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在品格要求对其进行当代阐释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创新的前提。当代实践哲学应是某种哲学诠释学 ,其诠释学维度应当在存在论的、规范性的和批判性的诸本质环节中加以把握。因而 ,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等当代大陆哲学能够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阐释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英国学者维尔德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类本质及其异化的观念,是从他早期所做出的那些理解生产世界的尝试之中发展出来的。它为处于他的剥削理论之核心的具有生产取向的历史理论和商品拜物教概念提供了基础。”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关于自由的伦理学’的、关于人性的哲学。”维尔德《马克思的人类本质概念及其激进的批评者》参见《世界哲学》2002年第1期第37页。
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消解所达至的积极成果必须在当代诠释学的语境中加以阐明或重建,以避免使马克思实践性历史观重新陷入某种客观主义的抽象。有学者认为:“由于马克思把人的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提并论,他虽然把社会历史规律性还原为人行为的偶然性,却主张一种仍受自然科学客观性理想束缚的规律概念。”见张汝伦《历史与实践》第78页。有学者把马克思哲学直接解读为某种“实践诠释学”,见俞吾金《实践诠释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另有学者则认为马克思哲学本身并非诠释学,而应该重新创造性地“建构马克思主义诠释学”见潘德荣“回顾与反思:关于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探索”载《安徽师大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4期。
笔者不同意将哲学审美化或神秘化,哲学言述方式的思辨特征使之与宗教的启示话语、艺术的诗性表达区别开来。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消解只表明实践哲学对西方哲学于在者(beings)向度构建对象性形而上学自我意识实体的不满,而并不意味着对人的现实生存不能进行存在论的普遍性思维。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哲学的言述方式只能是思辨的,表现在“本体论承诺”意义上的问-答模式中。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寻求的现实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关注的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即“生活方式”,这成为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7页。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在思辩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3页。
而这种论说的最近的批判性重建则可在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理性化的现代性解说以及交往理论对人类生存之三重世界的重构理论中见到。参见拙著“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史探微》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阿佩尔对交往共同体之语用学维度的先验重建亦有相当成就。
①实践哲学的规范诠释学向度呈现出某种伦理意义,然而,在道德的宗教有效性基础崩溃后,从何处寻求道德的规约效力就成为现代道德哲学的一项根本任务。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dieDiskuisethik)主要意图是确立道德有效性的认知内涵,这就把内含于道德之中的情感和权威等因素建立在主体间言语交流的有效性要求基础上,从而使应然判断获得了理性的论证力量。参见哈贝马斯“道德认知内涵的谱系学考察”,载《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①“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陈波.解读马克思[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2]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170.
[3]海德格尔.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374.
[4]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
[5]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20-3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