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澶渊之盟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A Reevaluation and Reexamination of Tanyuan Treaty
作者:王晓波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3,(04):-111-11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宋辽;澶渊之盟;宋真宗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对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及相关史料进行全面的考察,既试图展示出历史事实较为本质的真相,又揭示出盟约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指出澶渊之盟是一个不完全平等的条约,但宋朝有限度的妥协让步又是明智的最佳选择,也基本符合封建历史时期中原王朝与游牧友邦交往的惯例,而且,盟约的签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其进步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如陶晋生说 :“宋真宗与契丹签订澶渊盟约 ,明确树立了两朝间的平等关系 ,成为此后宋辽平等外交和长期和平的基础。”见其《宋辽关系史研究》第 42页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 984年版。
如漆侠评论说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 ,”“对签订澶渊之盟的主要责任者宋真宗 ,也要说上几句。宋真宗为了自己的统治 ,利用广大军民和抗战派的坚决抵抗 ,订下这样屈辱的盟约 ,应当承担一定的罪责。”《辽国的战略进攻与澶渊之盟的订立》 ,见《河北大学学报》 1 992年第 3期。
详见拙著《宋真宗对辽战争考之一 :瀛州与莫州之战》 ,载《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 ,巴蜀书社 1 999年 8月版 ;《宋真宗对辽战争考之二 :遂城之战》 ,载《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 ,巴蜀书社 2 0 0 0年 8月版 ;《宋真宗对辽战争考之三 :望都之战》 ,载《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 ,线装书局 2 0 0 1年 9月版。
太祖以降至仁宗朝 ,北宋宋军数量不断增长。“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千 ,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 ;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千 ,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 (《宋史》卷一八七《兵志》)。景德上距至道数年 ,下距天禧十余年 ,军额数当与至道数接近 ,除去“给役使”属后勤保障的厢军外 ,属战斗部队的禁军马步军最多 40万。守卫京师、防守西北及内地的驻军 ,参照熙宁三年各地驻军数 (引同上 ),不少于 1 5万。王超三路大军当在 1 0万以上。还有寇准在《议澶渊事宜》 (《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三 )中所提到的“天雄军至贝州兵马”的约 3万人 ,再加上魏能、张凝、杨延昭、田敏等缘边精锐部队 ,已在 3 0万以上。故寇准在兵力部署上尽管煞费苦心 ,但所能调动的部队确乎不多。也正因为如此 ,寇准才将“随驾兵士 ,卫扈宸居 ,固不可与犬戎交锋原野以争胜负”作为首要对策提出。
《长编》卷五八景德元年十二月丁亥条附 :“利用之再使契丹也 ,面请岁赂金帛之数 ,上曰 :‘必不得已 ,虽百万亦可。’”
[1]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C].宋史资料萃编本.
[2]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
[3]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M].宋史资料萃编本.
[4]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7影印本.
[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1.
[6]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
[7]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8.
[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上海书店,1998影印本.
[9]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
[10]欧阳修.归田录[M].四部丛刊本.
[11]王存等.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4.
[12]王应麟.玉海[M].元刊明修清康熙补刊本.
[13]王夫之.宋论[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4.
[14]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标点本,1984.
[15]唐圭璋.全宋词[Z].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5.
[16]李壁.王荆公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受古书店影印清绮斋本.
[17]东坡应诏集[M].四部备要本.
[18]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影印本.
[19]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