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嵇康“声无哀乐”的哲学美学思想
On Ji Kang's Philosophical and Aesthetic Thought that Music Embodies no Emotions
作者:孙永岷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3,(04):-80-8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音声;和声无象;名实;声有善恶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嵇康一反传统理论,提出"声无哀乐",认为"治世之音"、"亡国之音"之说是滥于名实的久滞之义。嵇康理论宗本于老庄之学,其意旨在"越名教而任自然"。
参考文献
① 以下嵇康之言均出自《声无哀乐》。
[1]嵇康.嵇康集[M].戴明扬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吉尔特·库恩.美学史:第一章[A].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魏源.老子本义[A].诸子集成[Z].北京:中华书局,1954.
[4]庄子[A].诸子集成·庄子集解[Z].北京:中华书局,1954.
[5]王弼.周易略例·明象[A].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
[6]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1984.
[7]蒋孔阳.美学原理[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A].汤用彤学术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谢林.艺术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2.
[1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各门艺术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