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深则厉,浅则揭”解诂
The Interpretation of "深则厉,浅则揭"in the Book of Songs
作者:周文德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1,(05):-126-13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厉(、);揭;《诗经》;语言;文字;社会文化背景;桥梁发展史
Key words:
基金项目:中流文教基金会项目;;
联合报文化基金会项目
中文摘要
从语言、文字、文化与桥梁发展史多角度考察 ,指出 :“厉 (、 )”是水中安置的石蹬 ,便于人们履石渡水 ;“揭”指高举着衣服渡水。从桥梁发展史来看 ,履石渡水的“厉”是“桥”的前身。“深则厉 ,浅则揭”是指遇水深处 ,本当揭衣而渡 ,却立石于水中 ,履石跨水 ;遇水浅处 ,本该履石渡水 ,却脱下衣服 ,用手举着渡水
参考文献
[1]王功龙.说“深则厉,浅则揭”[J].文史知识,1992,(10).
[2]邵晋涵.尔雅正义[M].清经解:第三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8.
[3]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A].戴震全书(三)[M].合肥:黄山书社,1980.
[4]刘君惠.关于《辞源》词语部分有关问题的商榷[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0,(4).
[5]刘君惠.是尊重古训,还是墨守古训———再论“厉”字义兼与何九盈同志商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5,(4).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二版).
[7]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
[8]郑珍.说文新附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83.
[9]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M].清经解(第四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
[10]戴震.戴氏诗经考[A].戴震全集(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1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何九盈.词义琐谈之二[A].语言学论丛:第十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周魁一,谭徐明.水利与交通志[A].中华文化通志(7)[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4]钱玉林,黄丽丽.中华古代文化辞典[Z].济南:齐鲁书社,1996.
[15]闻一多.诗经通义[A].闻一多全集(二)[M].北京:三联书店,198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