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的学科定位
Western Academic Classification and the Subject Orienta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作者:罗志田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1,(05):-75-8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国学;国故学;学术分类;西学;经学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从清季兴办学堂开始 ,西方学科分类逐渐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确立。“国学”或“国故学”在此分类中究属何类 ,这是困扰 2 0世纪 2 0年代许多学人的问题。一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将中国的“国故”整理使之能够纳入哲学、文学、史学等新式分类 ,但随之产生的问题是 ,这一进程结束后还有“国学”或“国故学”的存在余地吗 ?如果有 ,则“国学”或“国故学”便实际超越了西学分科 ;而后者又被时人看作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 ,这又违背所谓“新国学”即“科学的国学”之定义。围绕这些问题的争议反映出当时学人其实更多是从思想而非学术的角度看待“国学”
参考文献
①刘龙心已详细探讨了当时国学、史学与学术分科的问题,参其《学科体制与近代中国史学的建立》,收入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544-580页。我与她看法相近处不再申论,而不甚相同处,除本文外,也可参考拙文《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近代史研究》2000年3期
按吴文祺比胡适小十岁,撰此文时不过二十出头。当时青年读书人大约也不太讲究今日所谓“学术规范”,吴氏自己及本文多次引用的曹聚仁论“国故学”的见解,多半都是发挥或系统化毛子水先已提出的观念,然皆不提及借鉴了毛氏的主张。
本段与下四段,吴文祺:《重新估定国故学之价值》(1924年2月),收入许啸天辑:《国故学讨论集》(以下径引书名),上海书店影印群学社1927年版,第1集,33-35、38-39、41-44、49页。
关于思想含义方面,参见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近代史研究》2001年2期
①本段与下段,曹聚仁:《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国故学讨论集》,第1集,74-75、64、68-69、71-72页
不过后者有可能是因应校长曹云祥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曹氏当时指出,研究院要“研究中国高深之经史哲学;其研究之法,可以利用科学方法,并参加中国考据之法”,以“寻出中国之国魂”(曹云祥:《开学词》(1925年),《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263页)。
本段与下段,顾颉刚:《一九二六年始刊词》,《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2:13(1926年1月6日),1-3、5、9-10页
郑振铎:《且慢谈所谓“国学”》,《小说月报》20卷1号,10页。关于郑振铎曾经支持整理国故及其态度转变,参见罗志田《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历史研究》2001年待刊
钱穆:《国学概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63年影印1931年版,1页。钱穆立论之时,“国学”本身已由高潮转向衰歇,郑振铎等人的态度转变即是一证
[1]罗志田.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J].待刊.
[2]发刊宣言[J].史地学报.1923,2(4):139.
[3]蒙文通.经学导言[A].经史抉原[M](《蒙文通文集》第3卷).成都:巴蜀书社,1995.12.
[4]林玉堂.科学与经书[N].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1923-12-01,北京:人民出版社影印《晨报副刊》第5册,1981,23.
[5]刘复.敦煌掇琐叙目[J].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3(1925-10-28),6.
[6]何思敬.读妙峰山进香专号[J].民俗,(4)(1928-04-11),1.
[7]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A].胡适文存二集[M].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1-2.
[8]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J].新潮,1卷5号(1919-05-01),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736.
[9]曹聚仁.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A].国故学讨论集:第一集[C].上海:上海书店影印群学社,1927.4.
[10]许啸天.国故学讨论集·新序[A].国故学讨论集:第一集[C].7.
[11]陈源.西滢跋语(为胡适的《整理国故与打鬼》所写)[A].胡适文存三集[M].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217-218.
[12]陈独秀.国学[A].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16-517.
[13]鲁迅.不懂的音译[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8.
[14]研究院章程·缘起[A].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375-376.
[15]吴宓.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A].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374.
[16]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A].国故学讨论集:第一集[C].90、93.
[17]蔡尚思.中国学术大纲[M].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1.5.转引自钟少华.试论近代中国之“国学”研究[J].学术研究,1999,(8).
[18]抗父(樊少泉).最近二十年间中国旧学之进步[J].东方杂志:19卷3号(1922-02-10),33.
[19]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J].近代史研究,2000,(3).
[20]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J].近代史研究,2001,(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