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卢作孚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兼谈民国两类乡建模式的比较
Lu Zuofu's Historical Status in Rural Construction Movement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作者:郭剑鸣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3,(05):-103-10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卢作孚;民生;乡村现代化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在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卢作孚是我国最早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视角思考乡村建设,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他所开创的"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与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教育—乡村社会改造"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价值。卢作孚和梁漱溟一样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具有模式意义上的两大代表人物。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梁漱溟全集(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2]李德芳.中华报派及其村治思想[J].河北学刊,2001(3).
[3]胡应汉.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A].中国学人[C].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1971,172.
[4]鲁振祥.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初步考察[J].政治学研究,1987(4).
[5]陶行知.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传书[M].中华教育改进社,1926.
[6]农村教育丛辑(第一辑)[C].中华职业教育社,1926,4.
[7]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A].梁漱溟全集(五)[M].225.
[8]梁漱溟.北游所见纪略[A].梁漱溟全集(四)[M].904.
[9]晏阳初。四川建设的意义与计划[A] 晏阳初全集(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22.
[10]陶行知.在北碚实验区署记念周大会上的讲演[A].陶行知全集(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11.
[11]郑大华.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2]卢作孚.建设中国的困难及其必循的道路[A].卢作孚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15、317、323.
[13]卢作孚.乡村建设[A].卢作孚文集[M].86-87.
[14]卢作孚.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A].卢作孚文集[M].353.
[15]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A].卢作孚文集[M].
[16]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梁漱溟全集(二)[M].
[17]卢作孚.建设中国的困难及其必循的道路[A].卢作孚文集[M].341.
[18]梁漱溟.村学乡学须知[A].梁漱溟全集(五)[M].459.
[19]卢作孚.从四个运动做到中国统一[A].卢作孚文集[M].268.
[20]梁漱溟.中国问题之解决[A].梁漱溟全集(五)[M].210.
[21]吴湘湘.晏阳初传[M].台北:台湾时报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1981,47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