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对形式的不同规定及其相互关系
Different Rules of Form Defined by Aristotle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作者:徐开来,刘玉鹏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3,(05):-41-4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亚里士多德;实体;形式;其所是的是;普遍;内伏的是因;目的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形式问题在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亚里士多德把形式等同于"其所是的是",又认为形式是"这类",是一物"内伏的是因",是最高目的。理清亚里士多德对形式的这些不同规定及其相互关系是理解其实体学说的关键。
参考文献
这是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的希腊文 ,二者的对应关系见苗力田先生主编的《古希腊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 989年 )“后记”。
这里的“属”和“种”采用了苗力田先生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中依据希腊文原义的译法 ,即“种”的外延比“属”大 ,它与其他逻辑学著作及一般教科书中关于“种”、“属”的译法刚好相反。
参见吴寿彭先生译《形而上学》 ,商务印书馆 , 1 981年。“怎是”这一译名非常精当 ,它从动态的角度凸显出了“是”的时间之维 ,这让人不由想起了海德格尔的大著《存在与时间》 (或《是与时》)。
[1]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ON[J].北京:哲学研究,1995,(4):63-73.
[2]颜一.实体(ousia)是什么?———从术语解析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J].北京:世界哲学,2002,(2):71-78.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注[M].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
[5]亚里士多德.范畴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6]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7]汪子嵩,王太庆.陈康论希腊哲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8]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0]W.K.C.Guthrie.AHistoryofGreekPhilosophy(VOL.VI)[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
[11]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2]徐开来.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A].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思辨之幸福[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3]亚里士多德.论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4]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5]牟博.论亚里士多德的若干关于实体、形式与共相的"不相容"论断[J].北京:哲学研究,1994,(12):72-75.
[16]D.K.Modrak.Forms,Types,andTokensinAristotle'sMetaphysics[J].California:JournaloftheHistoryofPhilosophy,1979,(17):371-381.
[17]MaryLouiseGill.AristotleonSubstance———TheParadoxofUnity[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9.
[18]W.D.Ross.Aristotle'sMetaphysics(VOL.Ⅱ)[M].Oxford:ClarendonPress,1988.
[19]WernerJaeger.Aristotle———FundamentalsoftheHistoryofHisDevelopment[M].Oxford,193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