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成都道教活动管窥———从《八字功过格》说起
On Modern Taoist Activities in Chengdu as Reflected in Ba Zi Gong Guo Ge
作者:丁培仁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1,(06):-47-5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近代道教;成都;功过格;传统道德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八字功过格》是一份珍贵的近代道教文献 ,它跟以往功过格相比 ,更世俗化、儒教化 ,而且也许是随清末时局的变化而在条文内容上作了调整 ,使功过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 ,无论构架、体例和内容均有所创新。《八字功过格》的作者很可能就是书者贺维翰。贺维翰、尹昌龄等绅士名流以惜字宫内体仁堂为据点展开劝善和慈善事业 ,与刘氏道在家传教互为补充。惜字宫在近代成都道教活动中起过重要作用 ,跟贺维翰、尹昌龄等士绅名流的长期努力是分不开的。近代成都道教教势虽不及儒教、佛教、天主教、新教之盛 ,但尚能维持局面。其活动特征是 :(1)趋于平实 ;(2 )混三教为一 ,在奉道士绅中以儒教为主 ;(3)火居道或在宫观庙中设堂从事劝善和慈善活动 ,或在家设坛布教 ,起主导作用的是具有儒教文化背景的士绅名流 ;(4 )活动重点在于宣传传统道德 ,有别于巫术。
参考文献
1898年戊戌政变,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重新控制了政权。1900年因猜忌列强支持改良运动和光绪帝,利用义和团的排外情绪向列强各国宣战,旋败绩。翌年,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5年以后,清王朝迫于内外交困的局面,不得不赓续戊戌改良事业,作出一些改革的姿态,如预备立宪。1907年筹设资政院、谘议局,此时立宪派和革命派均甚活跃。
唐兰等先生认为,示与主为一字。请参《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3期所载杨升南《从殷墟卜辞中的“示”、“宗”说到商代的宗法制度》一文。按拙稿引康殷说“象古代灵石崇拜的T形巨石”,似与唐说不同。但康是就原始社会而言,唐是就三代而言,二说并不矛盾
“近代”一词,在中国大陆历史学界数十年来均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8年五四运动前这一段时间。本文的用法异于此,是基于由今上溯而产生的历史感,主要是指清末至民国这一时段。这是因为从1949年距今又过了50余年,故“近代”概念所涵盖的时间也应向后推移数十年方妥。
其后半部分为四川清代火居道著名代表人物刘沅(字止唐)门人张纪云所得《太上感应篇句解》。据已故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原为成都都江堰市青城山道士)后记,刘沅“序而刊之”,然道协复印本并无刘沅序。“建国初,彭县有火居道士200人左右,皆师传弟授。
建国后,已自然消亡。”见第866页
关于刘沅生年,吴绍伯《刘止唐与成都“尚友书塾”》一文记作“1765”,盖误。吴文谓“18岁入县学,20岁选拔明经(拔贡),及至25岁……”。考乾己酉当公元1789年,刘沅时岁20,则出生当在1769年,而非1765年。
“五老七贤”指方旭、曾鉴、曾培、陈忠信、宋育仁、赵熙、颜楷、尹昌龄、刘咸荥、邵从恩、徐炯、文龙。除方旭为安徽桐城人外,其他均系四川人。他们或为拔贡,或为举人,或为进士,或为翰林,都是前清遗老,做督军、省长的顾问
1941年成立的成都市道教会“以联络诸山同道精研道学、宣扬三民主义,增进智识及人群道德,发达生产,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1947年改组后的道教会宗旨为:“以团结全市之教徒奉行三民主义,遵守教规,研究教理,推行教义,阐扬民族道德精神。”见《成都市宗教志·道教篇》(修正稿)第67、68页。
傅崇矩指出,算命、拆字、看相、卜卦、推数,“僧道两门皆有此门头,种种不一”。参《成都通览》第472页。据笔者目击,道士算命,有多种方式,有的非常原始,且兼用中草药给人治病。
[1]李朝正.清代四川进士征略[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
[2]三丰全集:卷六孝行篇[M].重刊道藏辑要本.
[3]丁培仁.都江堰神祠与道教[J].宗教学研究,1994,(4).
[4]太上大道玉清经:卷一《慈悲戒序品》.又参白玉蟾.修真十书玉隆集:卷三十三《旌阳许真君传》.
[5]四川省彭县志编篡委员会.彭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6](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二寺观.
[7]成都市道教协会.成都市宗教志·道教篇(修正稿)[M].1996.
[8]四川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四川省志·宗教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成都市民族宗教房地产志编纂办公室.成都市民族宗教房地产志资料选编:第二辑[Z].1987.
[10](民国)华阳县志:卷三十古迹·祠庙表[M].
[11]周芷颖.新成都[M].成都复兴书局,1943.
[12]吴绍伯.刘止唐与成都“尚友书塾”[A].成都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六辑[C].成都出版社.1992.
[13]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中[M].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傅崇矩.成都通览[M].成都:巴蜀书社,1986.
[15](民国)四川通志:卷五十二礼俗志[M].手抄稿本.
[16]新民报(成都)[N].民国26年(1937)3月25日.
[17](民国)华阳县志:卷五礼俗[M].
[18]林思进.华阳人物志:卷九[M].民国21年(1932)铅印本.
[19](民国)四川通志:卷五十二历代宗教兴替记[M].手抄稿本.
[20]四川靖国各军总司令部准于僧人在二仙庵建造舍利塔的训令(1918年)[Z].成都市档1017号.
[21](民国)灌县志:卷十六俗礼纪[M].
[22]藏外道书:第24册[M].成都:巴蜀书社,1992-1994.
[23]林思进.华阳人物志:卷八[M].民国21年(1932)铅印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