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关联结构在胡塞尔和早年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Intention Context Structure in the Thought of Husserl and Heidegger in his Early Years
作者:欧东明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1,(06):-40-4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胡塞尔;海德格尔;意向性;意识意向性;生活经验的意向性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胡塞尔最初所追问的是“一般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 ,早年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本原 )意义的问题则超出并包容了胡塞尔的问题。为建立一门无前提的“本源科学” ,面对自己的问题目标 ,两人都采用相近的意向性思路来予以解决。只不过胡塞尔的“意向性”处在 (纯 )意识的内在性领域 ,而海德格尔的“生活经验”的意向性已不局限于任何现成的领域 ,只具有一种意向性的纯形式的“关联”意义。运用意向性关联的思路 ,胡塞尔和早年海德格尔才得以互有区别地显示出各自的意义世界 ,并揭示出其意义世界的 (无前提的 )自构成机能。其中 ,早年海德格尔关于“生活经验的意义关联域”思想构成了他后来的存在理解及其独特表达方式的必要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①这些讲稿主要包括:《关于哲学的规定》(《海德格尔全集》第56/57卷);《现象学基本问题》(《全集》第58卷);《直观与表达的现象学》(《全集》第59卷);《宗教现象学导论》(《全集》第60卷)以及《时间概念史导论》(《全集》第20卷)等
[1]胡塞尔.逻辑研究·引论[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206,207,212.
[2]海德格尔.致理查森的信[A].王炜译.参见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688.
[3]转引自〔德〕克劳斯·黑尔德为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所写的导言.参见倪梁康译.现象学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11.
[4]海德格尔全集:第58卷[M].1993年德文版,第七节.
[5]海德格尔全集:第20卷[M].1979年德文版,p.48.
[6]胡塞尔.逻辑研究[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引论,第2节.
[7]Husserl.LogicalInvestigations,translatedbyJ .N .Findlay[M].HumanitiesPress,INC .,1970.第45页以下.
[8]T .Kisiel.TheGenesisofHeidegger′s‘BeingandTime’[M].UniversityofCaniforniaPress,1993.129.
[9]海德格尔全集:第56/57卷[M].1987年德文版,第73页以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