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中舒《当涂出土晋代遗物考》,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三分;冯汉骥:《王建墓内出土“大帝考”》, 《考古》1958年8期;邢捷、张秉午:《古文物纹饰中龙的演变与断代初探》, 《文物》1984年1期。
(2) (79) 见《文物》1972年9期图版壹、肆。
(3) 临沂文化馆:《山东临沂银雀山九号墓发掘简报》, 《文物》1977年11期。
(4) (80) 洛阳博物馆:《洛阳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 《文物》1977年6期。
(5) 王志杰、朱捷元:《汉茂陵及其陪葬冢附近新发现的重要文物》, 《文物》1976年7期。
(6) 南京博物院:《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 《考古》1973年2期。
(7) 湖北省博物馆:《光化五座西汉墓》, 《考古学报》1976年2期。
(8) 郭勇:《山西右玉县出土西汉铜器》, 《文物》1963年11期。
(9)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郑州新通桥汉代画像空心砖墓》, 《文物》1972年10期。
(10) 咸阳市文管会、咸阳市博物馆:《咸阳市空心砖汉墓清理简报》, 《考古》1982年3期。
(11) (15) 南阳地区文物队、南阳博物馆:《唐河汉郁平大尹孺人画像石墓》, 《考古学报》1980年2期。
(12) 赫万章:《扶沟吴桥村发现汉代画像砖》, 《中原文物》1983年3期。
(13) 见《文物》1973年6期彩色图版。
(14) 见《考古学报》1963年2期图版伍。
(16) 南阳博物馆:《河南南阳英庄汉画像石墓》, 《中原文物》1983年3期。
(17)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发现汉代石阙清理简报》, 《文物》1964年11期。
(18) (35) (82) 山东省博物馆、苍山县文化馆:《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 《考古》1975年2期。方鹏钧、张勋燎在《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的年代和有关问题的讨论》(《考古》1980年2期)一文中认为此墓画像石和题记的年代应为东汉元嘉元年而不是刘宋元嘉元年。
(19)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河南襄城茨沟画像石墓》, 《考古学报》1964年1期。
(20) 汉川县文化馆:《汉川南河汉墓清理简报》, 《江汉考古》1984年4期。
(21) 曾昭燏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图版38, 文化部文化管理局、1956年。
(22) 安徽省毫县博物馆:《毫县曹操宗族墓葬》, 《文物》1978年8期。
(23) 安徽省文管会:《定远县坝王庄古画像石墓》, 《文物》1959年12期。
(24) 安金槐、王与刚:《密县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和壁画墓》, 《文物》1972年10期。
(25) 重庆市博物馆、合川县文化馆:《合川东汉画像石墓》, 《文物》1977年2期。
(26)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管会:《米脂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 《文物》1972年3期。
(27) 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1959年1期。
(28) 孙太初:《两年来云南古遗址及墓葬的发掘与清理》, 《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6期。
(29) 嘉兴地区文管会、海宁县博物馆:《浙江海宁东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 《文物》1983年5期。
(30) 济宁县文化馆 夏忠润:《山东济宁县发现一组汉画像石》, 《文物》1983年5期。
(31) 镇江博物馆:《江苏省高淳县东汉画像砖墓》, 《文物》1983年4期。
(32) 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南阳县文化馆:《河南南阳英庄汉画像石墓》, 《文物》1984年3期。
(33) 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方城县文化馆:《河南方城县城关镇汉画像石墓》, 《文物》1984年3期。
(34) 宜宾县文化馆 兰峰:《四川宜宾县崖墓画像石棺》, 《文物》1982年7期。
(36)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南阳杨官寺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1963年1期。
(37) 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实习队:《四川长宁县“七个洞”东汉画像崖墓》(待刊稿)。
(38) 济宁地区文物组、嘉祥县文管所:《山东嘉祥宋山1980年出土的汉画像石》, 《文物》1982年5期。
(39) 闻宥:《四川汉代画像选集》, 群联出版社, 1955年。
(40) 岳凤霞、刘兴珍:《浙江海宁长宁镇画像石》, 《文物》1984年3期。
(41) 王步艺:《芜湖赫山古墓清理简报》, 《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2期。
(42) 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板桥镇石闸湖晋墓清理简报》, 《文物》1965年6期。
(43) 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迈皋桥西晋墓清理简报》, 《考古》1966年4期。
(44) 李尉然:《南京六朝墓葬》, 《文物》1959年4期。
(45)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市顺义县大营村西晋墓葬发掘简报》, 《文物》1983年10期。
(46)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清理简报》, 《文物》1963年12期。
(47) 镇江市博物馆:《镇江东晋画像砖墓》, 《文物》1973年4期。
(48) 武伯纶:《西安碑林述略--为碑林拓片在日本开展而作》, 《文物》1965年9期。
(49) 许良工编:《敦煌图案选》第41页、第1页, 万叶书店、1953年。
(50) 汤池:《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试探》, 《文物》1984年4期。
(51)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闽侯南屿南朝墓》, 《考古》1980年1期。
(52)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编:《邓县彩色画像砖墓》,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5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市北齐娄睿墓发掘简报》, 《文物》1983年10期。
(54) 见《文物》1965年9期图版貳。
(55) 李殿福:《集安高句丽墓研究》, 《考古学报》1980年2期。
(56) 武汉市文物管理处:《武汉市东湖岳家嘴隋墓发掘简报》, 《考古》1983年9期。
(57) (81)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三原县双盛村隋李和墓清理简报》, 《文物》1966年1期。
(58) 安徽省展览、博物馆:《合肥西郊隋墓》, 《考古》1976年2期。
(59) 见《考古学报》1959年3期图版贰。
(60)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两晋南朝隋墓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1959年3期。
(61) 杨正兴:《乾陵石刻中的线刻画》, 《考古与文物》1983年1期。
(62) 刘友恒、樊子林、程纪中:《唐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墓清理》, 《考古与文物》1983年1期。
(63) 周世荣:《长沙陈家大山战国、西汉、唐、宋墓清理》, 《考古》1959年4期。
(64) 陈之佛、吴山编:《中国图案参考资料》第210页、255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
(65) 西北历史博物馆编:《古代装饰花纹选集》, 西北人民出版社、1953年;陈之佛、吴山编《中国图案参考资料》第209页、第210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
(66) 同(49) 第5页、第42页。
(67) 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图版叁叁, 叁肆, 叁伍、1, 文物出版社、1964年。
(68) 成都市文物管理处:《后蜀孟知祥与福庆长公主墓志铭》, 《文物》1982年3期。
(69) 同(64) 第74页。
(70) 沈仲常、李显文:《四川乐山出土的五代陶棺》, 《文物》1983年2期。
(71) 南京博物院编著:《南唐二陵发掘报告》图版121页, 文物出版社、1957年。
(72) 鞍山市文化局、辽宁省博物馆:《辽宁鞍山市汪家峪辽画像石墓》, 《考古》1981年3期。
(73) 苏州博物馆、江阴县文化馆:《江阴北宋“瑞昌县君”孙四娘子墓》, 《文物》1982年12期。
(74) 四川省博物馆、荣昌县文化馆:《四川荣昌沙坝子宋墓》, 《文物》1984年7期。
(75) 四川省博物馆、广元县文管所:《四川广元石刻宋墓清理简报》, 《文物》1982年6期。
(76) 重庆市博物馆历史组:《重庆井口宋墓清理简报》, 《文物》1961年11期。
(77)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临安五代墓中的天文图和秘色瓷》, 《考古》1975年3期。
(78) 宋代《营造法式》卷二十九。
(83) 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南昌市南郊汉六朝墓清理简报》, 《考古》1966年3期;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实习队:《四川长宁县“七个洞”东汉画像崖墓》(待刊稿);闻宥:《四川汉代画像选集》, 群联出版社、19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