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西北边防
作者:李必忠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86,(03):-87-9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西北边防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我们曾经对有关武则天评价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过一点粗浅的意见,供给史学界参考。这里拟再就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国力——主要是边防能力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管见。 一 有唐一代,在周边的少数民族中,势力强大到足以与唐王朝相抗衡者,主要是突厥、吐蕃、回纥(唐德宗以后改称回鹘)与南诏。(见《新唐书》卷215上《突厥传上》) 从唐朝前期看,在这四个民族中,能够和唐王朝抗衡的力量,又只有突厥和吐蕃。因为
参考文献
① 参见李必忠、陈贤华:《有关武则天评价的几个问题》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② 《新唐书》卷217上《回鹘传上》。
③ 马长寿:《南诏国内的部族组成和奴隶制度》。
④ ⑥ (20) 《新唐书》卷122《郭元振传》。
⑤ 马长寿:《突厥人与突厥汗国》。
⑦ 武则天实际掌权时间,一般多认为自显庆(公元656--611年)中,唐高宗得风疾开始。我们则认为应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杀上官仪后,“天下大权,悉归中宫”始,说详注引文。本文所说武则天执政时期,既包括她实际掌权时期,也包括她临朝听政和称帝的时期,以下不再一一加以说明。
⑧ 《资治通鉴》卷202。
⑨ (18) (47) 《新唐书》卷110《黑齿常之传》。
⑩ 《新唐书》卷111《程务挺传》。
(11) 《新唐书》卷111《唐休璟传》。
(12) 《资治通鉴》卷206圣历二年条。
(13) (16) 《新唐书》卷111《张仁愿传》。
(14) 《新唐书》卷122《魏元忠传》。
(15) 《资治通鉴》卷207长安元年条。
(17) (19) 《旧唐书》卷93《娄师德传》。
(21) (22) (23) (24) 参见拙著:《安西四镇考辩》 (载《唐史研究会论文集》)。
(25) 《唐会要》卷73“安西都护府”条。
(26) 《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至于武则天归还突厌降户及賜子种子农具事,《资治通鉴》卷206记之于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三月,与旧书异,不知何者为是,待考。另在赐物中,《新唐书》卷215《突厥传上》记为“采田种十万斜”,并有“铁数万斤”,与旧书《突厥传》略有出入。至于答应默啜要求的原因,自然和突厥协助打败契丹有关。是不得不采取的绥抚办法。
(27) (32) (33)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上》。
(28) (29) 《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
(30) 转引自《突厥人与突厥汗国》。
(31) 《资治通鉴》卷203。按:两唐书《突厥传》均不载此事,但两唐书《薛仁贵传》所记与《通鉴》略同。
(34) 按:李敬玄为吐蕃所败事,两唐书《高宗纪》、旧书《吐蕃传》与《通鉴》卷202均系之于仪凤三年,惟新书《吐蕃传》记之于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兹不取。
(35) 《资治通鉴》卷206神功元年条。按:《旧唐书》卷199下《契丹传》所记,则为王孝杰等“领兵七万以继之”,而《通鉴》所记为十七万,《新唐书》卷219《契丹传》亦记为十七万。《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则记为“车兵十八万”,与《通鉴》和新书《契丹传》近。兹从《通鉴》与新传,不取旧传。
(36)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按:《通鉴》神功元年条所记武懿宗所率军队亦为二十万。新书《契丹传》亦同,唯旧书《契丹传》记为三十万,盖误。
(37) 参见旧书《突厥传》与新书《契丹传》。
(38) 《资治通鉴》卷205记: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在上疏中云:“契丹小孽”,可见当时人的看法亦是如此。而且据新书《契丹传》所载:契丹初叛,进攻营州时,仅有“众数万,妄言十万”,可见其兵力不多,力量井不大。
(39) 《资治通鉴》卷205万岁通天元年条。
(40) 《新唐书》卷206《武士彟传附武三思传》。
(41) 按:旧纪与旧书《契丹传》均记娄师德为“副大总管”,而《通鉴》则记为“清边道副大总管”,新书《契丹传》记为“清边道大总管”,今从旧纪与旧传。
(42) 《资治通鉴》卷206神功元年条。
(43) 《旧唐书》卷183《武承嗣传附武懿宗传》,新传亦同。
(44) 《新唐书》卷76《则天武皇后传》。
(45) 《新唐书》卷107《陈子昂传》。
(46) 《旧唐书》卷83《程务挺传》,本段所引资料,皆出自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