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之际佛教发展的思想基础
作者:杨耀坤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92,(03):-95-10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汉晋之际佛教发展的思想基础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佛教是产生于古印度的宗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但终东汉一代,没有得到大的发展。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序》说:“道由人弘,法待缘显。有道无人,虽文存而莫悟;有法无缘,虽并世而弗闻。闻法资乎时来,悟道藉于机至,机至然后理感,时来然后化通矣。”僧祐的这
参考文献
① ④ ⑤ 《后汉书》卷八○下《赵壹传》,卷四0《朱晖附朱穆传》,卷四九《仲长统传》。
② 《昭明文选》卷二九《古诗十九首》之十一、十四。《古诗十九首》为东汉后期之作品,从梁启超说,见《饮冰室专集》之七四《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③ 《昭明文选》卷二九《古诗十九首》之三、十五。
⑥ ⑦ ⑧ ⒁⒂⒃《三国志》卷二九《华陀传》裴注引,卷四六《孙讨逆传》裴注引《江表传》,卷二《文帝纪》,卷四九《刘繇传》,卷一《武帝纪》。
⑨ 《四十二章经》产生的时代,学术界有分歧的意见。此用汤用彤说,见《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三章《四十二章经》考证。
⑩ 《出三藏记集》卷二谓安世高译经“三十四部凡四十卷,但其所列经名卷数,实为三十五部四十一卷。”
⑾《晋书》卷九五《佛图澄传》载后赵著作郎王度上奏有云:“佛,外国之神。……汉代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汉人皆不出家。”
⑿见《出三藏记集》卷一三《安玄传》及《高僧传》卷一《支娄迦谶传》。
⒀《牟子理惑论》产生的时代,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说法,此采汤用彤说,见《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六章.
⒄载《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2期。
⒅⒆⒇(21) (35) (36) (37) (38) (39) (40) 《高僧传》卷五《释道安传》,卷五《释昙徽传》,卷六《释道融传》,卷七《释昙谛传》,卷四《竺道潜传》,卷四《康僧渊传》,卷四《支道林传》,卷六《释慧远传》,卷七《释慧观传》,卷一○《史宗传》。
(22) 《论语·雍也》
(23) (24) (25) (33) 《弘明集》卷三何承天《答宋居士书》,卷三孙绰《喻道论》,卷五慧远《答何镇南》,卷二宗炳《明佛论》。
(26) 《晋书》卷五○《郭象传》云:“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
(27) (28) (29) (43) (44) (45) (46) 《晋书》卷四九《嵇康传》,卷四九《向秀传),卷五○《郭象传》,卷九八《王敦传》,卷一一七《姚兴载记》上,卷九一《范弘之传》,卷九《简文帝纪》。
(30) (31) 《出三藏记集》卷七释道安《合放光光赞略解序》。
(32) 邢昺《论语·述而注疏》引。
(34) 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
(41) 以上各见《高僧传》本传.
(42) 详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第九章。
(47) 《世说新语·言语》篇“初荧惑入太微”条注引《续晋阳秋》。
(48) (50) (51) (52) (67) 《高僧传》卷一三《释慧达传》,卷五《竺法旷传》,卷一三《支昙龠传》,卷一三《释慧力传》,卷六《释昙邕传》。
(49) “圣人”谓佛。刘孝标注云:“释氏经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能修智慧,断烦恼,万行具足,便成佛也。”
(53) (54) (57) (58) (59) (66) 《晋书》卷一○《安帝纪》,卷一○《安帝纪》,卷九五《佛图澄传》,卷九五《佛图澄传》,卷四五《刘毅传》,卷七七《殷浩传》。
(55) 见缪钺先生《略谈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载1986年四川社科院出版社出版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56) 《晋书》卷一○六〈刘无海载记》。以下叙刘渊事加引号而未注者,均出此载记。
(60) 《昭明文选》卷四九。
(61) 《出三藏记集》卷七《合放光光赞略解序》谓《放光般若经》在陈留仓洹水南寺出后,“中山支和上遣人于仓洹,断绢写之,持还中山。中山王及众僧,城南四十里幢幡迎经”。
(62) 《高僧传》卷一《帛远传》云:“晋惠之末,太宰河间三颙镇关中,虚心敬重(帛远),待以师友之敬,每至闲辰靖夜,谈讲道德。”
(63) 《佛祖统纪》卷三六《法运通塞志》云:晋武帝“泰始二年,侍中荀勖于洛阳造金像佛菩萨十二身,放大光明,都人竞集瞻礼。……(四年)荆州都督羊祐,日供给武当山寺。有问其故,祐曰:‘前身多有诸过,赖造此寺,故获中济,所以供养之情偏重于此。’”
(64) 《弘明集》卷一《正诬论》云:“石崇奉佛亦至。……周仲智(嵩字仲智)奉佛亦精进。”
(65) 《世说新语·文学》篇还载:“殷中军见佛经云:‘理亦应在阿堵上。’”“殷中军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出之幽滞.”
(68) 《出三藏记集》卷九荆州隐士刘虬《无量义经序》。
(69) 前后秦之间昙摩难提等译出《中阿含》与《增一阿含》,东晋太元至隆安中僧伽提婆又加重译,后来昙摩难提所译亡佚,仅存僧提婆译本。后秦弘始中佛陀耶舍与竺佛念译出《长阿含》,《杂阿含》则为刘宋时求那跋陀罗所译。
(70) 西晋时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后秦时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隋时 那崛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鸠摩罗什还译出《中论》、《十二门论》及《百论》。佛陀跋陀罗于晋哀帝末译《华严经》,至刘宋永初初始完成。
(71) 《出三藏记集》卷八释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圣心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末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此三不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