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儒释道关系简论
作者:曾召南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86,(03):-48-6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汉魏两晋儒释道关系简论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自东汉末期至东晋,是一个历史大变动时期。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促成黄巾农民大起义,结束了东汉王朝的统治。随即天下三分,三国鼎峙,分裂争战几十年。司马氏代魏,三分一统,但经过短短三十余年的相对统一和安定之后,又是“八王之乱”,“五胡”兴兵,西晋王朝又迅速土崩瓦解。接着“五马渡江”,东晋偏安江左,北方“十六国”纷纭交替,争战不已,整个社会依然动荡不安。可以看出,在这长段历史时期中,分裂的时间多,统一的时间少,战乱的时间多,安定的时间少,社会充满了苦难和不幸。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不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 《安般守意经序》,载《出三藏记集》卷六。
(3) 《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
(4) 《高僧传》卷一《昙柯迦罗传》。
(5) 《大正藏》卷十七《四十二章经》。
(6) (8) 《弘明集》卷一《理惑论》。
(7) (13) 《弘明集》卷三《喻道论》。孙绰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公元320-380年左右,《晋书》卷56有传。
(9) (11) 《隶释》卷三《老子铭》。
(10) 《大正藏》卷三《佛说太子顺应本起经》卷上。
(12) 《正统道藏》第二一册《道德真经注序》。
(14) 《后汉书·楚王英传》说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襄楷传》说桓帝“宮中立黄老、浮屠之祠”。
(15) 襄楷上桓帝疏说:“此道(指佛教)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袁宏《后汉纪》说:“西域天竺国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也,将以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为沙门。沙门者,汉言息也。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
(16) 以上一段,请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五章“佛道·省欲去奢”。
(17) 《大正藏》卷十五《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
(18) (19) 同上书卷下。
(20) (21) 《出三藏记集》卷六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和道安《安般注序》,载《大正藏》卷五五。
(22) 《大正藏》卷十五《法律三昧经》。
(23) 《大正藏》卷四二《中观论疏·因缘品》。
(24) 《名僧传抄·昙济传》。
(25) 《出三藏记集》卷七《合放光光赞随略解》。
(26) 同上书卷十《道地经序》。
(27) 《大正藏》卷一《佛开解梵志阿(风犮)经》。
(28) 《六度集经》卷八《察微王经》,《大正藏》卷三。
(29) 《阴持入经注》卷上,载《大正藏》卷三三。
(30) 《高僧传》卷五《释道安传》。
(31) 《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
(32) (37) 《六度集经》卷二和卷三《布施度无极章》,《大正藏》卷三。
(33) (35) 《六度集经》卷六《精进度无极章》,卷八《明度无极章》。
(34) (36) 《六度集经》卷四《戒度无极章》。
(38) (39) 《大阿弥陀经》卷下。此经全名《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支谦译,载《大正藏》卷十二。
(40) 前句为襄楷之言,后句为范晔之语,皆见《后汉书·襄楷传》。
(41)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271页。
(42)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见《白虎通·三纲六纪》。
(43) (44) (45) (46) (47) (48) 《太平经合校》第27页,409页,405和406页,32页,105页,19页。
(49) 《老子想尔注》,全称《老子道德经想尔训》,今存残卷。唐玄宗《道德真经疏外传》、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等以为张陵所作;《传授经戒仪注诀》等以为张鲁所作。《河上公老子章句》,过去以为系西汉文帝时河上公作。后人多疑其伪,或云出于东汉,或云出于魏晋,或云出于东晋葛洪后,迄无定论。
(50)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
(51) 《弘明集》卷一《正诬论》曾引《西升经》首段文,《正诬论》不署撰人,王维成《老子化胡说考证》推断此书于东晋明帝太宁二年后不久。葛洪《神仙传·老子》也提及《西升经》。故推知《西升经》出于东晋初或其前。
(52) 《正统道藏》第十九册《西升经》。
(53) 《抱朴子外篇·自叙》,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第346页。
(54) (55) (57) (58) (59) 《抱朴子内篇校释》第167-168页,126页,47页,114-115页,15
(56) 《正统道藏》第四七册《抱朴子外篇·崇教》。
(60) 唐长孺在《魏晋期间北方天师道的传播》中断此书出于前秦到北魏初。
(61) 《正统道藏》第三十册《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
(62) 分别见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 2、 8页。
(63) 王明《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载《厉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八本。该文考证《灵书紫文》约出于葛洪至陶弘景之间。
(64) 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已著录《黄庭经》,据《抱朴子外篇·自叙》,葛洪于建武中著《抱朴子》,则《黄庭经》已在晋初元帝建武(317-318) 前成书。《黄庭经》后分《内景》和《外景》;对《内》《外》二景何者先出,何者后出,有不同意见,不少人认寿先出《外景》,后出《内景》,如欧阳修等。王明先生认为《内景》先出,西晋武帝太康九年魏华存即得《内景经》,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左右出《外景经》,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黄庭经考》。
(65) (66) 《正统道藏》第二一册《道德真经注序》,《道德经集注》。
(67) 《开天经》载《正统道藏》第五七册,亦载《云芨七签》卷二。不明撰人。唐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僧事》第七云:“《三皇经》鲍静(靓)所制,《开天经》张泮所造,《化胡经》王浮所制”,鲍靓和王浮皆西晋惠帝时人,张泮或亦西晋人也。
(68) 《太上灵宝五符序》,实即《灵宝五符经》之讹,载《正统道藏》第十册。《抱朴子·登涉》几段引文,皆见今本下卷,《抱朴子》作于东晋元帝建武中,证明《灵宝五符经》出于东晋之前。
(69) 《太上洞渊神咒经》载《正统道藏》第十册。全书二十卷,各卷体例不一,当非一时一人所作。杜光庭谓为西晋末王纂所撰,近人或认为成于淝水之战前后,或认为成于西晋至南北朝宋齐间,或认为成于西晋至东晋末,尚无定论。
(70) 参阅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第216页。
(71) 《正统道藏》第十六册。
(72) 王浮与帛远争两教邪正,并退而作《化胡经》事,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法祖法师传》,《高僧传》卷十《帛远传》等。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所著《老子化胡经》推断王浮《化胡经》作于公元三百年左右,即晋惠帝未。为中外一般学者所接受。而《佛祖统记》卷三十则谓东晋成帝咸康六年(340) 王浮作《化胡经》。
(73) 见《弘明集》卷十二《代晋成帝沙门不应尽敬诏》等。
(74) (75) (76) 《弘明集》卷十二《与八座论沙门敬事诏》,《许沙门不敬礼诏》,《与僚属沙汰僧众教》。
(77) 《周易·坤·文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78) 《太平经合校》卷十八--三十四《解承负诀》。
(79) 《后汉书·西域传》。
(80) 《弘明集》卷十一《与远法师书》。
(81) 同上书卷二十《释疑论》。
(82) 同上书卷二十《答周居士难释疑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