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若干问题浅探
作者:杨仁德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86,(04):-45-5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耆那教若干问题浅探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我国对耆那教的研究甚少,涉及的领域也很有限。笔者根据印度出版的一些原文材料,试对有关耆那教的若干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耆那教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按照耆那教的传说,耆那教起源于远古,有二十四祖的传统,代代相传。始祖利夏普德武纳特(意为牛神,传说人物),又名利夏普或阿迪纳特。他舍弃王位,离俗出家成了祖师,活了八百四十万岁。信徒视他为《吠陀》咒文、赞歌的注释者。传到二十三代,二十三祖
参考文献
① 戛希(kashi,拉丁化梵文),今名贝拿勒斯或瓦拉纳西。北印度名城,是一个主要的文化中心。位于北方邦。
② 耆那教两大派分裂的时间,我国一般的说法是“一世纪”或“公元前后”(见《宗教词典》和《辞海》)。本文说法源于L·P·夏尔马著《印度古代史》 (L·P·sharma: "Ancient History of India")1981年德里英文版63页。该书指出,大雄死(注:前468年)后两百年,两派分裂,顺便指出,23祖巴尔希武死于公元前717年,而24祖大雄死于公元前468年,显然不合逻辑。权且从此说。
③ 耆那教徒总数在我国有二百万、三百万、四百万之说,分别见于《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4集,《世界知识》1985年第10期,《世界宗教资料》1980年第4期,《世界知识》1981年第20期等。在苏联有三百万之说,见于苏联《国家与民族》丛书第一卷《地球与人类》1978年莫斯科版,转引自《民族译丛》1980年第6期。在印度有一千万之说,见于印度《1981-1982年年鉴》19页。本文的340万之说,是根据印度1985年总人口为7. 3亿,而耆那教人数占印度总人口数的0. 47%计算得出。1971年印度政府对耆那教徒的人口普查结果是2,604,837人(《印度参考工具书》1980年印地文版第15页)。所以三百多万之说是比较准确的。千万之说则是明显的夸大。
④ 布拉格里德文(Prakrit)源于梵文,北印度现在所有语言均起源于作为民间语言的布拉格里德语。它是在公元前3000-1500年与在中印度北印度使用的达罗毗荼语对抗中发展起来的。公元前三至一世纪曾作为孔雀王朝和萨塔瓦哈纳政权的官方语言。
⑤ 达罗毗荼(dravir或dravid)语系,达罗毗荼是对拉丁字母拼音的梵文dravir(d)的音译。达罗毗荼语系亦称达拉维达语系,是印度四大语系中最古老的语系,主要用于南印度。据1971年印度政府人口普查数,使用该语系的人口达12579万多人(一九七一年人口普查数),约占印度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该语系共有二十三种语言,其中四种为该语系的主体语言,即:通行于安得拉邦的泰卢固语(是该邦的官方语言),通行于泰米尔纳杜邦的泰米尔语,通行于喀拉拉邦的马拉雅拉姆语,和通行于卡纳塔克邦的耿纳尔语(英语译为坎纳达语,该邦65. 31%的人口使用该语)。这四种语言是被印度宪法承认的十五种民族语言中的四种,分别在印度使用本民族语言的人口位次中占第二、第五、第八、第九位。中古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受梵文、巴利文、布拉格里德文的影响大,是它最重要的借词来源。现代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则受乌尔都语、葡萄牙语和英语的影响大,不少词语来自这三种语言。该语言的起源,目前有四种说法,尚无定论。
⑥ 《1981-1982年印度斯坦年鉴》印地文版第88页。
⑦ 婆罗门教给教徒规定的修行和生活历程,通称为四行期。家住期为四行期之一,后为耆那教和佛教所采用,指世俗生活、结婚和从事杜会职业的时期。
⑧ ⑨ ⑩ 引自《印度古代史》第1卷印地文版第394页,395页,392页。
(11) 我国的通常说法认为耆那教对印度教的《奥义书》持批判态度,而印度学者希利内德尔·班德(SHr inetra Pandey)认为是持感激态度。见《印度古代史》第一卷第393页,1980年印地文版。
(12) [印度] 《计划》 (Yojana)英文版1983年1月26、 27卷第45页。
(13) [印度] 《新印度时报》1980年11月5日,印地文版。
(14) [英]查尔斯·埃利奥特著《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卷中译本第218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