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抗俄返国史实考
作者:李映发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82,(01):-70-7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土尔扈特抗俄返国史实考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土尔扈特,为明清时期西北边疆厄鲁特蒙古的一部分。明清末年,因与准噶尔部发生纠纷而西迁至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北面与俄国为邻。后来,沙俄侵略势力不断扩张,逐浙渗入土尔扈特。土尔扈特人民不甘其奴役,不断反抵,终于于乾隆三十五年冲破沙俄罗网,克服千难万阻,跋涉万里,回到了祖国怀抱。 这是清朝西北边疆民族事务中的一件大事。本文企图全面、具体地探察其本末,揭示其意义。在撰述中,尽量利用乾隆碑文、实录和较早的史料,并对某些史实作了订正。
参考文献
① 张穆《蒙古游牧记》卷十四《厄鲁特蒙古新旧土尔扈特总叙》。
② ⑧ 图理琛《异域录》卷上。
③ ④ ⑤ ⑥ ⑦ (13) (16) (17) (19) (21) 何秋涛《朔方备乘》卷三十八《土尔扈特归附始末》。
⑨ ⑩ (11) (24) 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十三《厄鲁特要略五》,卷十四《厄鲁特要略六》。
(12) 1643年,沙俄向土尔扈特武装进攻,和鄂尔勒克不幸牺牲于这次自卫战中(见霍渥斯《蒙古史》第一卷第十章)。1682年,沙俄强迫阿玉奇交出三个亲属当人质,阿玉奇毅然拒绝,联合巴什基尔人和诺盖人向沙俄进攻,前锋抵达喀山(同前书)。
(14) 《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史纲》第198页。
(15) 转引自《民族研究》1981年第1期第51页。
(18) 魏源《圣武记》卷四。
(20) (22) 斯文·赫定《热河--皇帝城》,《土尔扈特人的逃亡》。
(23) 关于土尔扈特的人口,有不同的记载:《朔方备乘》卷三十八载:土尔扈特在伏尔加河时,“南岸者四十六万余户,北岸所居数亦相当”。据此,土尔扈特共有八、九十万户,几百万人。又载,渥巴锡只带走了南岸“四十余万部众”。在戈壁瘟疫中死亡“三十余万人”,回到伊犁时“所属男妇大小犹有二十七、八万口”。《蒙古游牧记》卷十四,何秋涛《补注》,回伊犁时的人口数字同。《清高宗实录》卷八八七载,色布腾巴勒珠尔奏:“渥巴锡等率领八、九万户投诚”。卷八八九载,舒赫德奏:“伊等男女,凡几十万。”卷八九二载,“户凡三万有奇,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 《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文:“方其渡额济勒而来也,户凡三万三千有奇,口十六万九千有奇。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记”。又载:“惟此七万余众,冻馁尪瘠之形,时悬于目而恻于心。”
(25) (28) (30) (31) (33) (34) (37) 《清高宗实录》卷八八七至八九二。
(26) (29) (35) 《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文,今存普陀宗乘之庙内。《清高宗实录》卷八九二。
(27) (32) 《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文,今存承德市普陀宗乘之庸内。《清高宗实录》卷八九二。
(36)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在土尔扈特牧地设置盟旗。旧土尔扈特为乌讷恩苏珠克图盟:渥巴锡领四旗,策泊克多尔济领三旗,巴木巴尔领二旗,默门图领一旗。新土尔扈特为青色特启勒图盟:舍楞一部设二旗。随渥巴锡来归的和硕特部恭格等为巴图色特启勒图盟,设四旗。(据《皇朝藩部要略》卷十四)。乾隆三十七年春天,伏尔加河北岸部分的一些土尔扈特,冲破沙俄罗网回到了祖国。清政府按其原亲属和部属关系,分别进行安置。
(38) 见《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文。刘泽华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下册第391页载:“清高宗弘历……把土尔扈特的首领十三人接到热河;”不确,实去只有九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