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超越方法软肋的掣肘——论科学社会学与中国古代科技历境的恰接集域
    Diffusion: Surmounting the Handicap of the Method Weak Points——Conditions of Integrating Sociology of Science into the Context of Ancient Chinese Technology
    作者:朱虎成;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1,(01):-139-14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科学社会学方法;中国历境;“软肋”;中国科技知识传播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1970年代以来,源自马克思、涂尔干、曼海姆等人的科学社会学发展成为社会学中一个势头强劲的分支学科。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发展时借鉴这一知识,首先,需要对科学社会学进行反观;其次,需要把社会人类学方法与社会结构分析法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扬弃其不适切中国历境之处。中国科技知识传播的变迁模式,为建立起导引科学社会学方法恰接中国科技历境变迁提供了一条动力分析的路径。
    参考文献
    
- [1]罗伯特.默顿.科学社会学:上册[M].鲁旭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 [2]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M].范岱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1. 
- [3]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M].鲁旭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39-148,170. 
- [4]史蒂夫.夏平.真理的社会史——17世纪英国的文明与科学[M].赵万里,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8. 
- [5]皮埃尔.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M].陈圣生,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9-50. 
- [6]罗伯特.殷.案例研究:方法与设计[M].周海涛,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1. 
- [7]罗伯特.默顿.论理论社会学[M].何凡兴,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60. 
- [8]罗伯特.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 
- [9]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M].林聚任,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29. 
- [10]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兴起[M].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135,165,208. 
- [11]席文.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是否没有发生?[C]∥刘钝,等编.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02. 
- [12]赫尔奇.克拉夫.科学史学导论[M].任定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24. 
- [13]埃弗雷特.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