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翰藻”锥指——兼论阮元释义同萧统原序之区别
    A Brief Analysis of "Chensi hanzao" —Differences between Ruan Yuan's Interpretation and Xiao Tong's Original Meaning
    作者:卿磊;谢谦;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1,(01):-70-7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文选》;沉思翰藻;萧统;阮元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梁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被普遍认为是其诸体共用的选文通则乃至文学之界说,这一观点首创于清代阮元。考之魏晋南朝文论及彼时总集编选的通例,这一解释似有违萧统原义。所谓"沉思翰藻",是萧统对"史论"这一文体为何列入《文选》的说明,从中体现的选文标准,也主要适用于史论一体,而非诸体通用。阮元对"沉思翰藻"的解释,其目的是将逐渐沦为道学附庸的文学重新独立出来,扶植与古文道统不相干的骈文,另立骈文文统,从而达到排挤桐城派以占据文章正宗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刘咸炘.推十书:第三册[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1820. 
- [2]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333-334. 
- [3]顾农.《文选》的三重背景[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5,(4). 
- [4]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089. 
- [5]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 [6]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512. 
- [7]俞绍初.昭明太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 [8]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9-51. 
- [9]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0. 
- [10]蔡钟翔.中国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233. 
- [11]赵树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之“义”新解[J].学术交流,2006,(1). 
- [12]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401. 
- [13]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 [14]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7:434. 
- [15]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2. 
- [16]王惟俭.史通训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276. 
- [17]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1830. 
- [18]阮元.经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272. 
- [19]庞俊.郭诚永.国故论衡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49. 
- [2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饮冰室合集: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4. 
- [21]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M].合肥:黄山书社,1989. 
- ①笔者按:论、赞本为一体即史论。《文选》析之为二,盖沿挚虞《文章流别》之误。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有辨(参见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二《颂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73页),今从范先生之论,下文直以“史论”称之,不取析分二者之说。 
- ②参见俞绍初:《昭明太子集校注.前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页;曹道衡:《〈文选〉对魏晋以来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 
- ①参见冯乾《清代文学骈散之争与阮元〈文言说〉》,《古典文献研究》第11辑,第278-294页;陈文新《论乾嘉年间的文章正宗之争》,《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穆克宏:《阮元与〈文选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陈志扬《阮元骈文观嬗变及其历史意义》,《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