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道德观浅析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Ethics of the New Industrial Capitalist Class
作者:许洁明;李强;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1,(01):-55-6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三维道德观;二元性;成因分析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是工业革命中形成的新兴力量,其道德观随经济实力的强大逐渐获取主流价值观的地位,促进英国社会现代伦理观念的建立。研究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形成的历史、社会及宗教因素以及二元性,可以对其在引领英国新兴文化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及工业化时代的英国社会有所了解,为高速发展的中国工业社会伦理道德观的建构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许洁明.殊途同归——近代欧洲工业文明的兴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21-22.
[2]Peter Mathias.The First Industrial Nation:An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1700—1914[M].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1976.
[3]E.P.Thompson.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M].New York:Vintage Books,1963.
[4]沈汉.西方社会结构的变迁[M].珠海:珠海出版社,1988:156.
[5]舒小昀.分化与整合:1688—1783年英国社会结构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8.
[6]韦伯.经济与社会(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33.
[7]J.P.蒂洛.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9.
[8]Brinley Thomas,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Atlantic Economy[M].London:Routledge,1993:122-123.
[9]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10-311.
[10]戴维.罗伯兹.英国史1688年至今[M].鲁光桓,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81.
[11]Christopher Harvie,Graham Martin,Aaron Scharf,Industrialisation and Culture1830-1914[M].The Open UniversityPress,1970:12.
[12]罗伊斯顿.派克.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42.
[13]马克思.资本论(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479.
[14]May Trevor.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1760-1970[M].New York:Longman,1987:67.
[15]Brinley Thomas.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Atlantic Economy[M].London:Routledge,1993:134.
[16]E.H.Hunt.British Labour History1815—1914[M].Atlantic Highlands,NewJersey:Humanities Press,1981:104.
[17]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M].陈叔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225.
[18]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4.
[19]Charles More.The Industrial Age:Economy and Society in Britain 1750-1985[M].London:Longman,1989.
[20]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9.
[21]爱德华.傅克斯.欧洲风化史:资产阶级时代[M].侯焕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36.
[22]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35.
[23]E.Shorter.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Family[M].New York:Basic Books,1975:230-231.
[24]E.Royston Pike.Human Document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Britain[M].London:Allen&Unwin,1966:36.
[25]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二)[M].霍文利,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33.
[26]约瑟夫.库利舍尔.欧洲近代经济史[M].石军,周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7.
[27]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M].杨人楩,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3.
[28]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38-240.
[29]玛格利特.柯尔.欧文传[M].何世鲁,马爱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49.
[30]Oliver Macdonagh.The Early Victoria Government 1830-1870[M].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77:25.
[31]Royle Edward.A Social History:Modern Britain 1750-1985[M].London:Edward Arnold,1987:180-181,183-184.
[32]钱乘旦,陈晓律.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3]艾伦.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M].管可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65.
[34]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70.
[35]周文英.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5).
①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14卷第335页注释为:“Roebuck John,罗巴克(1718-1794)英国医生、化学家及发明家。大概使他最出名的是他资助苏格兰工程师J.瓦特试验制成一台工业用冷凝式蒸汽机(1769)。18世纪60年罗巴克在格兰斯特灵郡的卡隆创办一家铁厂,进行各项发明与改进。”
①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简明大英百科全书18》第474页注解为:“伦理学中的一个传统,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穆勒。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果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如果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功利主义与伦理学说不同:伦理学说在评价行为的正确或错误时,不考虑行为的结果,只按当事人的动机来判断行为的是或非,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不好的动机也可能做出好事。对于结果的概念,功利主义者将行为所产生的好坏结果都包括在内,如果两种行为的结果差别不大,则功利主义者认为它们之间的选择不存在道德问题。”
②马克思指出:“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经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2页。
③美国学者认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血汗工厂制度较之美国残酷得多,这是第一个工业化社会,也是人类为工业化付出的巨大代价。见Lanny B.Fiflds,Russell L.Barber,Cheryl A.Riggs,The Global Past,Boston,1998,p.796.
①款待是中世纪一种基于基督教神恩的关爱行为,它是指某人家里对无论邻居和陌生者各色人以亲切,特别是用肉类、酒饮和住宿以慷慨地招待。见张佳生:《近代早期英国的款待观》,载《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6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