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适到朱熹:“过不及”辨略
From Ye Shi to Zhu Xi:Research on the Thesis of "Guo buji"
作者:麻尧宾;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1,(01):-25-3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过不及;中庸;儒家精英主义
Key words: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0XJC730002);;
211工程后期项目资助
中文摘要
《论》《庸》开启的"过不及"论题,系儒家中庸哲学之一重要部分。其在宋儒得以反响与接应,确有两系之分路:主理的朱子一路,主物的水心一路。"遮""表"之诠,固由佛家因明学所盛讲,其否定与肯定之命题形式,却也符合水心、朱子直面《论》《庸》之情形:朱子将顺的或正的逻辑为取径,吾人是谓"表",水心以逆的或负的逻辑为路向,吾人是谓"遮"。而"过不及"命题与叶水心人性修养之普罗主义的主张,与责任承担之儒家精英主义的水心、朱子之不同进路的考辨,尤有趣味。
参考文献
[1]叶适.叶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陈亮.陈亮集(增订本)[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守仁.阳明全书[M].北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5]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故训汇纂[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周梦江.叶适年谱[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55.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82.
①参见熊十力:《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卷上之第一章“明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28页;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及成中英、麻桑:《新新儒学启思录》之“新新儒学的意义及其发展”之“本体诠释的诠释”一节,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39-149页。
①可参见周梦江:《叶适年谱》之“淳熙七年庚子(1180)”条目末之案语,亦可见台湾大学周学武先生之《叶水心年谱》。参看周梦江:《叶适年谱》,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5—56页。
①阳明之性论,较为复杂,后学亦多有不同之疏解。陈来以为阳明“心外无理”即是“心外无善”,此心乃是心之本体,亦即陆象山之所谓“本心”。心体,即性体。而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则明确将阳明归到性至善论者一列。以为其言“至善者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是性”,故有“性至善说”之结论(参看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98—199页)。吾持张说。
①人性自我的同心圆说,可参见杜维明:《杜维明文集》第三卷之“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之“儒家论做人”一节。武汉出版社,2002年,第245-246页。
①此大体是牟宗三之“成德入圣”说之一部分,显亦系建立在其“即道德即宗教”之意义上,所谓“此‘内圣之学’亦曰‘成德之教’”云云。参看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