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实”到“主义”——论张道藩的国家文艺思想
From "Literary Realism" to "Political Doctrine":Zhang Daofan's Theory of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作者:姜飞;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1,(02):-44-5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三民主义的写实主义;张道藩;国家文艺思想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抗战时期的国家文艺思潮研究”(10YJC751037);;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项目“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国民党文艺思想和文艺政策研究”(SC10C031);;
四川大学200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在20世纪的中国,写实主义文艺的重心曾经从"写实"本身的"主义"转移到政治的某种"主义",张道藩的国家文艺思想,即令"写实主义"服役于"三民主义",演成三民主义的写实主义。其形成带有现实的政治考量,即因应抗战建国和批评普罗文艺的需要,而其实施则暴露出政治目标与人文内涵的冲突。张道藩对三民主义文艺思想的建构和阐释显得中正、平衡、和谐,虽倡导有力的国家文艺,却又试图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由和人权,遂使其三民主义的国家文艺思想温和无力,最终走向自我消解。
参考文献
①朱熹引用《礼记.乐记》语,见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第370页。
[1]中华民国六法理由判解汇编:第四册[G].上海: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1947:779.
[2]全国宣传会议第三日[N].中央日报,1929-06-06.
[3]全国宣传会议第四日[N].中央日报,1929-06-07.
[4]罗家伦.革命文献:第76辑[G].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366-369.
[5]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J].文化先锋(重庆),1942,(创刊号).
[6]王集丛.三民主义与文艺[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13-46.
[7]梁实秋.关于“文艺政策”[M]∥张道藩.文艺论战.重庆: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1944:54.
[8]苏黎.鸵鸟[N].新华日报,1942-09-27.
[9]刘镇涛.三民主义艺术论大纲[M]∥三民主义文学论文选.重庆:时代思潮社,1942:33.
[10]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M]∥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7.
[11]李瑞腾.文学的出路[M].台北:台湾九歌出版社,1994:199.
[12]张道藩.三民主义文艺论[M]∥道藩文艺中心.张道藩先生文集.台北:台湾九歌出版社,1999.
[13]张道藩.论当前文艺创作三个问题[N].台湾联合报,1952-05-04.
[14]张道藩.论当前自由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N].台湾新生报,1953-01-01.
[15]张道藩.论文艺作战与反攻[N].台湾中央日报,1953-05-04.
[16]周扬,郭沫若,等.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17]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24.
[18]邓绥宁.张道藩的戏剧作品研究[M]∥道藩文艺中心.张道藩先生文集.台北:台湾九歌出版社,1999:571.
[19]姜飞.经验与真理——中国文学真实观念的历史和结构[M].成都:巴蜀书社,2010:14-23.
[20]蒋介石.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M]∥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三.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245、249.
[21]郭嗣汾.敬悼道藩先生[G]∥中国文艺斗士——张道藩先生哀思录.台北:张道藩治丧委员会,1968:230-231.
[22]J.M.里奇.纳粹德国文学史[M].孟军,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45、104-105.
[23]火野苇平.麦与兵队.译者的话[M].哲非,译.上海:杂志社,1938:1.
[24]白枫.三民主义文学论[M]∥三民主义文学论文选.重庆:时代思潮社,1942:59.
[25]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
[26]殷海光.我对于三民主义的看法和建议[J].自由中国,1960,22(1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