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中舒的“澄滤”说与古史建设理论
Xu Zhongshu's Theories of Questioning Antiquity and Reestablishing the Ancient History
作者:周书灿;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1,(02):-23-2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徐中舒;疑古辨伪;澄滤说;素地论;古史三重证;古史重建
Key words:
基金项目:苏州大学青年教授后期资助项目:《层累说与古史重建》
中文摘要
徐中舒先生的史学,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考据方法,并受到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等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他运用"澄滤"说和"素地"论对于上古时期文献记载和古史传说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更具科学和理性。"古史三重证"的方法论为"澄滤"说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①分别见王充:《论衡.书虚篇》、刘知几:《史通.外篇.疑古》、罗泌:《路史.发挥.辨帝舜冢》以及罗苹为《路史.尧冢篇》注,后者转引自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
①相关讨论可参看:裘锡圭:“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2),燕山出版社,2001年;杨春梅:“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文史哲》,2006年,(2);张富祥:“‘走出疑古’的困惑——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误谈起”,《文史哲》,2006,(3);林沄:“真该走出疑古时代吗?——对当前中国古典学取向的看法”,《史学集刊》,2007年,(3);周书灿:“论‘走出疑古’与古史重建”,《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6);周书灿:“目前古史研究中的‘信古’、‘复古’倾向评析”,《社会科学评论》,2009年,(2).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王钟翰.陈寅恪先生杂议[C]∥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4]徐中舒,唐嘉弘.山海经与黄帝[C]∥山海经新探.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5]郑樵.六经奥论.卷五.礼经[Z]∥四库全书:第1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林之奇.尚书全解.卷三.舜典[Z]∥四库全书:第5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8.
[9]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10]徐中舒.先秦史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1992.
[11]张荫麟.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J].学衡,第四十期,1925.
[12]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黄石林.徐旭生先生传略[C]∥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14]郭沫若全集[M]历史编.第一卷.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5]顾颉刚.古史辨:第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6]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7]徐中舒.我的学习之路[J].文史知识,1987,(6).
[18]叶舒宪.国学方法论的现代变革[J].文史哲,1994,(3).
[19]王晓清.专家之学寄遥深——徐中舒学述[J].博览群书,2001,(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