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格同一性”——洛克、莱布尼兹、休谟的解释与争论
    The Personal Identity:Interpretations and Disputations among Locke,Leibniz and Hume
    作者:张桂权;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1,(03):-93-10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人格同一性;洛克;莱布尼兹;休谟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人格同一性(自我等同、自我同一性)问题是当代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这一问题产生于近代哲学,尤其是洛克哲学。洛克是为了反对笛卡尔把"自我"或"人格"等同于精神实体才提出"人格"及其同一性问题的。洛克的"人格"概念直接导致了康德的"先验自我",间接影响了现象学的产生;而洛克关于人格的"记忆标准"尽管遭到众多批评但仍然是目前最好的标准。
    参考文献
    
- [1]张桂权.试论形而上学与教学的关系——以笛卡尔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 
- [2]John Locke.An Essay Concern ing Hum an Understand ing[M].George Bell and Sons,1902. 
- [3]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 [4]Jonathan Bennett.Learn ing from Six ph ilosophers——Descartes,Sp inoza,Le ibn iz,Locke,Berkeley,Hum e[M].Ox-ford Un iversity Press,2005. 
- [5]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上册)[M].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 [6]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 [7]David Hum e.A Treatise ofHum an Nature[M].Ch ina Soc ial Sc iences Pub lish ing House,1999. 
- [8]王球.人格同一性问题的还原论进路[J].世界哲学.2007,(6). 
- ①休谟在《人性论》第一卷(1739年出版)第四章专门立了一节“论人格的同一性”,其内容也是讨论洛克提出的人格同一性问题。从著作出版的年代可以看出,莱布尼兹的观点和休谟的观点都是针对洛克一人的。莱布尼兹虽然在1704年就完成了《人类理智新论》,但是因为这一年洛克去世,莱布尼兹就不再出版它。直到莱布尼兹逝世(1716年)后约50年即1765年,拉斯普在编纂莱布尼兹的拉丁文和法文哲学著作集时,才首次公开出版这部书。所以,休谟是不可能对莱布尼兹的观点进行评论的。 
- ①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并没有讲人格同一性是道德同一性,把两者等同起来的是莱布尼兹。洛克之所以把“人格”理解为法律的主体而非道德的主体,是因为洛克认为法律比道德更重要:“所谓道德上的善恶,就是指我们的自愿行为是否契合于某种能致苦乐的法律而言。……这种善或恶,乐或苦是看我们遵守法律与否,由立法者的命令所给我们的,因此,我们便叫它们为奖赏同刑罚。”(关文运译本,第328页)。道德上的善与恶、情感上的苦与乐,皆由法律来定,因此人格是法律责任的承担者,而不是道德责任和情感责任的承担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