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成都平原乡村集镇与农民生活——兼论农村基层市场社区理论
Market Towns and the Life of farmers on the Chengdu Plai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Reflections on the "Standard Marketing Community" Theory
作者:李德英;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1,(03):-12-21+6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施坚雅;基层市场社区;农民;乡村集镇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1949年末1950年初,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施坚雅在其《中国农村市场与社会结构》一组系列论文中提出了"基层市场社区"理论,不仅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在中国学界引起了共鸣,不少学者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个理论进行评述,或赞同,或批评。我们利用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档案资料和相关调查资料,考察当时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与乡村集镇的关系,回应学术界对于施坚雅理论的相关争论。
参考文献
[1]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22-1911[M].北京:中华书局,2001:232-233.
[2]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M].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李劼人.死水微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55-59.
[4]M ary Bosworth Tred ley.The M en and W om en of ChungHo Ch’ang[M].The Ch inese Assoc iation For Folkloke,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74.
[5]李德英.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李德英.20世纪30年代成都平原佃农地主结构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4).
[7]郭汉鸣,孟光宇.四川租佃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15.
[8]谢放.抗战时期四川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5:795.
[9]马学芳.成都平原之土地利用[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
[10]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9.
[11]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M].谢亮生,杨品泉,谢思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2]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①自从1964年施坚雅发表《中国农村的集市和社会结构》(“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Part1,2,3,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4.No.1-3,1964-1965)以来,这个理论很快风靡美国汉学界,从而为新一代汉学研究确立了范式。20年后,当黄宗智回顾施氏的影响时还指出:“施氏原意,不过是要矫正人类学家只着眼于小团体的倾向,但结果几乎完全消灭了他的对手(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到他在美国学术界影响之大)。一整代的美国史学认为中国的村庄,在经济上和社会上高度结合于大的贸易体系。”(见氏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页)。关于施坚雅理论的学术影响,美国很多学者都有极高评价,柯文认为施氏理论对美国的中国历史研究影响深远(见氏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4-147页);李丹认为“施坚雅引领了一代学人,努力回避那些中国研究的传统预设,采用能够同传统中国大量的经验信息和历史信息最相适应的理论工具,从而为这个领域建立起了中国中心的方法”(见氏著,张天虹、张洪云、张胜波译:《理解农民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利用施氏理论来研究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学术著作更是不胜枚举。至于国内,自1980年代施氏理论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学者纷纷用农村基层市场社区理论及施氏市场模式来研究和解释农村基层社会。
②详见任放:《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以及王庆成:《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史建云:《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思考》;黄正林:《近代甘宁青农村市场研究》,均载《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刘永华:《墟市,宗族与地方政治》,《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③20年前,王笛利用施坚雅的市场理论对长江上游特别是四川地区的乡村集镇进行了非常卓越的研究(见氏著:《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22—1911》),但此后四川学界对此问题则鲜有关注。
①脱鲁岱:《四川中和场调查》,笔者见到的是英文版。陈波博士将这个资料复制给我,特此鸣谢。
②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燕京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学士毕业论文,杨树因:《一个农村手工业的家庭———石羊场杜家实地研究报告》,指导教师:林耀华,1944年6月,第23-24页。
③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燕京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学士毕业论文,白锦娟:《九里桥的农家教育》,指导教师:廖泰初,1946年4月,第11页。
②同治《郫县志》,卷四十,第39页。
③参见陈祥云:《农业商品化与社会变迁:以四川盆地为中心(1861-1937)》,1998年(未刊),(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第247-252页。
①白锦娟:《九里桥的农家教育》,第13页。
②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148,案卷572,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温江县农家田场经营调查表》(1937-1938年)。
③“杜二嫂不顾蚀本,今年依旧租了两块地来种,一块九分,一块四分,大春种包谷,小春种麦,家里没人下田,还得请人来做,谷租一个是一石,一个是四斗,去年就蚀本的,杜二嫂说:‘本来不想写(四川方言:‘租’的意思),看人家还是写了。’周大娘说:‘自己种些才不用买,这些娃娃都是要吃的,再吗,尿水可扌焉地,又可以拾些柴草烧。’”(见杨树因:《一个农村手工业的家庭———石羊场杜家实地研究报告》,第15页)。
⑤杨树因:《一个农村手工业的家庭——石羊场杜家实地研究报告》,第24-25页。
①“原始工业化”一词系由富兰克林.孟德尔斯提出,他认为:原始工业化的过程是一种具有地区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民家庭(或者说,至少农村家庭)为远处市场生产产品。详见王国斌对此理论的评述,(美)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②布朗,又翻译为“白郎”,其调查报告1928年发表在《中国经济杂志》(Chinese Economic Journal,Vol,II,No,1)上,后由李锡周翻译,收入《中国农村经济实况》中,后又被收入(台湾)《中国经济史资料丛书》第一辑,第二种,冯和法主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华世出版社。
③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148,案卷572,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温江县农家田场经营调查表》(1937-1938年)。
①曹茂良:《崇庆县的租佃情形》,《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1期,1943年12月。
②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148,案卷572,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温江县农家田场经营调查表》(1937-1938年)。
③这里的“推车”,是指推“叽咕车”,俗称“鸡公车”(李劼人先生认为应该叫“叽咕车”,“我们至今称之为叽咕车,但一般都写作鸡公车,不免太歪曲了”,见李劼人:《死水微澜》,第3页),是一种需要人推的独轮车,这是成都平原城乡间一种独特的交通运输工具,可载人载货,乡下乘坐的人很多:“鸡公车能走灌县、汉州、郫县、龙泉驿、中和场等处,价甚廉,乡下乘者极多。”傅崇矩:《成都通览》,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306页。
⑤陈祥云:《农业商品化与社会变迁:以四川盆地为中心(1861-1937)》,1998年(未刊),第247页。
①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148,案卷572,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温江县农家田场经营调查表》(1937-1938年)。
①白锦娟:《九里桥的农家教育》,第29页,35-36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