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雍籍牙王朝的建立及其初期的对内对外政策
作者:黄祖文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82,(04):-94-10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缅甸雍籍牙王朝的建立及其初期的对内对外政策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雍籍牙王朝建立以前的缅甸情况 缅甸雍籍牙王朝(1752—1885年)建立以前,建都阿瓦的东吁王朝(1531—1752年,缅甸学者常把东吁王朝良渊王即位后称为良渊王朝[1600—1752年])实际上早已开始衰微。东吁王朝末期,内忧外患严重,国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缅族与孟族的矛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农奴阶级由于国内经济恶化,粮食缺乏,“到处发生骚乱暴动”。莽应龙(Bayinnaung)
参考文献
(1) (2) (13) (17) [缅]波巴信:《缅甸史》112页,112-113页,113页,113-114页。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 所谓桂掸族,很可能是桂家与掸族的混血种。根据我国史籍记载:“贵家者,随永明入缅之官族也,其子孙沦于缅,自相署曰桂家。据波龙厂采银,向有岁币输缅。”(赵翼《平定缅甸略述》)宫里雁是缅王麻哈祖(即摩诃陀摩耶沙底波帝)的“旧臣”,“本宋赛、锡箔头目。”(王昶《征缅纪略》)“其先中国人,从明桂王没于缅,缅单字还音,号为桂家者也。”(《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从明桂王入缅到这时已经八十多年了,桂家显然已与当地掸族混居生活,而产生混血关系,所以宫里雁“貌伟而怪,满面皆髯”《乾隆腾越州志茂隆波龙两厂事略》),“莽女(莽者缅之孟艮路也。缅言君长曰莽纪,故孟艮长亦曰莽。)曩占嫁赫硁缅目古利宴(即宫里雁)。”(《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
(4) (5) (16) (32) (48) (49) [英]哈威:《缅甸史》242页,242页,246页,246页,276页,276页。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6) 《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475第29页。
(7) (15) (30) (40) (47) (50) [缅] Maung Hting Aung: A History of Burma. New York and London, 1967. p153, p156, p159, p162, p165, p166。
(8) 所谓桂克伦族,我国史籍称之为敏家,很可能是桂家与克伦种的混合种。因为明永历帝入缅,咒水之祸时,“桂家乘间得脱,远窜于白古。”“桂家居白古,久落于蛮”(《白古外记》)所以自然会与当地克伦族发生混血关系。
(9) D. G. E: Hall Early English Intercourse with Burma (1587-1743) , Longmans Green and co. London, New York, Toronto, Calcutta, Bombay, Madras, 1928, p243。
(10) 恩格斯:《印度军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557页。
(11) (18) (20) (23) (24) (25) (26) (29) 貌都:《雍籍牙王朝考》(缅文)83-84页,108页,108页,95页,92页,94页,94页,96页。缅甸贡都出版社1976年版。
(12) (42) Scott, J. G.: Burma, from the Earliest Time to the Present Day. London ??1924,p141,p156。
(14) 魏源:《海国图志》卷1第12页。
(19) (21) (27) 尹梓鉴:《缅甸史略弁言》
(22) 《缅甸国志》第10页。
(28) 恩格斯:《筑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327页。
(31) (33) (36) (37) (38) (45) (51) (52) 貌都:《雍籍牙王朝考》(缅文)96页,108-109页,106页,107页,109页,103页,104页,104页。缅甸贡都出版社1976年版。
(34) 恩格斯:《德国战争短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03页。
(35) 列宁:《在罗果日--西蒙区工人、红军扩大代表会议上的演说》,《列宁全集》第31卷第117页。
(39) (46) (50) 《雍籍牙(缅历1076-1122年)》,《缅甸百科全书》第14卷第277-280页。
(41) (43) D. G. E. Hall: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Londoil, 1955, p347。
(44) 孙士毅:《绥缅纪事》第1页。
(53) 马克思:《印度史编年稿》第147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54) 《清史稿》属国传三缅甸第1页。
(55) 赵里:《平定缅甸略述》第1页。
(56) D. G. E. Hall: Early, English Intercourse with Burma (1587-1743) , Longmans Green and co. London, Now York, Toronto, Calcutta, Bombay, Madras 1928, p239.
(57) Maung Htin Aung (缅): The Stricken Peacock. Anglo-Burmese Relations (1752-1948) .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65. p14. p18.
(58) (86) D. G. E. Hall: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London. 1955. p345. p350.
(59) (61) (70) (71) (73) Maung Htin Aung (缅): A History of Burm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 p163-164, p164. p159. p161. p161.
(60) (69) D. G. E. Hall: Europe and Burma, London, 1945. p61. p69.
(62) (63) (64) (68) (74) (75) (76) (87) 貌都(缅):《贡波王朝考》(缅文)第113页,114页,115页,121页,109-110页,106页,107页,127页。缅甸贡都出版社,1976年。
(65) (66) (85) 波巴信(缅):《缅甸史》第123页,123页,120页。商务印书馆,1965年。
(67) 哈威(英):《缅甸史》第274页。商务印书馆,1957年。
(72) (80) (84) 《雍籍牙(缅历1076-1122年)》,载《缅甸百科全书》第14卷第277-280页。
(77)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95页。
(78)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95页。
(79)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99页。
(81) J. S. Furnival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Burma Rangoon, 1938. p48.
(82)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50页。
(88) 恩格斯:《缅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293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