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的个体认同:静态“内观”与动态分裂
Microblogging Individual Identity:Static "Vipassana" and Dynamic Splitting
作者:陈华明;李畅;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1,(04):-80-8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微博;网络媒体;个体认同;传播学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人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导致自我认同基础的改变。在网络推动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球化浪潮中,固定认同元素如人种、地域、国别这类个体识别元素对自我建构的重要性日益弱化;而专业水平、价值观念、表达能力、见识水平等非固定认同元素日益重要。曾经盘踞在意识中的"绝对真理"和道德观念将被重新考察。以时下web2.0最新运用微博为例,分析在日益多元的网络环境中自我认同的复杂性,对微博个体认同中出现的新特点、新形式、新诉求进行理论探索与总结。
参考文献
[1]刘涛.互联网中的主体与身体——马克.波斯特“数字主体”思想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275.
[3]微博研究报告:短期内冲击SNS自我表达型近半[R/0L].www.techweb.com.cn/news/2010-08-16/.
[4]胡泳.从内观到分享和发现[J].新周刊,2010,(2).
[5]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中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93.
[8]吴飞.传媒影响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03.
[9]赵勇.信息崇拜与通胀写作:论网络对人文研究的负面影响[J].学术月刊,2008,(12).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0.
[11]肖静宁.“裂脑人”的研究及其哲学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1985,(4).
[12]笑蜀.微博神奇,但要打通最后一公里[N].南方周末,2010-1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