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经典形象与祓禊之俗及魏晋隋唐的女性观
The Classic Image of Xishi in Relation to Fuxi Ceremony and the Views on Women in the Wei-Jin-Sui-Tang Dynasties
作者:刘航;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1,(04):-74-7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西施;浣纱;采莲;祓禊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汉唐乐府产生及其流变中的民俗因素解析》(09FZW009)
中文摘要
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但受制于当时的女性观,还往往与民俗文化有关。魏晋隋唐时期,西施演变为浣纱女,并出现西施在吴宫采莲为乐的传说,便是一个显例。"浣纱"、"采莲"皆与祓禊之俗有很深的渊源,且与女性的关系非常紧密。祓禊之俗与男欢女爱千丝万缕的关联,正契合了魏晋隋唐放诞的世风。虽然许多女子都曾被附会为浣纱女或采莲人,审美的需要和习俗的特点却使得"浣纱女"和"采莲人"最终成为西施的经典形象。
参考文献
①虽然有人认为西施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如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白耀天的《西施考辨》即持此观点),但大多数研究者并不认同。
[1]王汝涛.类说校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244.
[2]袁康,吴平.越绝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9.
[3]赵烨.吴越春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43.
[4]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6.
[5]葛洪.抱朴子外篇.疾谬[M]∥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1:616,618.
[6]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721.
[7]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89.
[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8.
[9]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320.
[10]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816.
[11]杜台卿.玉烛宝典[M]∥丛书集成初编[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58.
[12]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6:322.
[13]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24.
[14]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339-340.
[15]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381.
[16]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253.
[17]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400-1401.
[18]高莉芬.春会的仪典象征:“邂逅采桑女”的文学原型分析[J].中州学刊,2003,(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