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异质:中国大陆与台湾通俗文学观辨析
Continuity versus Heterogeneit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on Concept of Popular Literature
作者:康鑫;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1,(05):-97-10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通俗文学;使俗通;通于俗;流变;异质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中国大陆与台湾在传承中国古典通俗文学观中的"使俗通"与"通于俗"两个层面上显示出了不同的走向。大陆现代文学的"俗化"从一开始就承担了雅文学批判、启蒙的任务,表面倡导"通俗",实则具有"雅化"倾向。在"使俗通"的创作精神下,文学家们用文学来阐发其启蒙思想,始终有些居高临下的"化大众"姿态;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通俗文学从发轫起,在创作理念层面就少了"政教"、"启蒙"色彩,更倾向古代通俗文学观中"通于俗"的层面。它不单包括语言和体式,也包括思想和题旨,专注表现平常百姓的物质欲望与世俗情感,因此其文学具有更多的通俗文学的根本特性。重新考察通俗文学观中的"俗化"与"化俗"的关系与演变,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辨识和理解通俗文学的复杂内涵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意义,无疑也会为大众消费语境下的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1]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总序[M]∥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1—12),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1-2.[2]冯梦龙.古今小说序[M]∥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84.
[3]甄伟.西汉通俗演义序[M]∥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233.
[6]李伯元.《中国现在记》楔子[N].时报,1904-06-12.
[7]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J].新小说,1902,(1).
[4]林纾.《译林》序[J].译林,1901,(1).
[5]吴研人.《两晋演义》序[J].月月小说,1906,第一卷(1).
[8]梁启超.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J].新民丛报,1902,(14).
[9]周作人.平民文学[M]∥钟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3).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4.[10]郭沫若.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J].大众文艺,1930,2(3).
[11]瞿秋白.“我们”是谁?[M]∥瞿秋白文集.文学编(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487.
[12]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M]∥瞿秋白文集.文学编(1).475.
[13]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03.[14]陈美霞.现代性与台湾日据时期通俗文学论述[J].华文文学,2009,(2).
[15]黄美娥.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洋:”《汉文台湾日日新报》通俗小说中的文化地景、叙事伦理与知识想象[C]∥台湾文学现代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412.
[16]柳书琴.通俗作为一种位置:《三六九小报》与1930年代台湾的读书市场[J].中外文学,2004,(1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