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厌世与自我退隐:南来文人的香港书写——从1950年代出发
Insecurity,Pessimism,and Reserve: How the 1950s Literati from Mainland Write in Hong Kong
作者:苏伟贞;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1,(05):-87-9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1950年代;南来文人;香港书写;麻木;不安;自我退隐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1950年代前后,为数众多的文人开始启程离开大陆南向香港,架构了史上另一波的流动轴线。这一波南来文人力匡、贝娜苔、赵滋蕃、易文、徐訏等建构故乡─香港─异国─香港移动踪迹与书写墨痕,透过文人们生就具有的创作冲动交出可观的在地书写。这些作品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不安、厌倦、自我退缩现象,在在指向了西美尔(Georg Simmel)"麻木"厌倦的心理保护机制论点,这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南来文人重生或再生、归去或归来的刻画过程。在处境上这些南来文人并非一般认知的强者主体,反而是孤独、无助者。以此为视角,证成他们如何以书写呈现较少被视见的自保机制成为外显传媒的中介,进而铭刻异变时空下文人独特的心事与命运。
参考文献
①也有人分成四波论述,如黄康显,基本上第四波定位在1980年代之后竹幕开放。关于南来作家分期、行止,可参考: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编著《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1927-1941)》(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8年)、《香港文学资料册(1948-1969)》(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追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本地与南来文人作品选(1945-1949)》(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9年)、《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1945-1949)》(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9年)、《香港新文学年表(1950-1969)》(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9年版);卢玮銮《南来作家浅说》,载《香港故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8-128页;黄康显《香港文学的根》,载《香港文学》第271期(2007年7月),第91-93页。
①卢玮銮《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1925-1941).序》(香港:华风书局,1983年),第1-3页。“香港的忧郁”借自楼适夷发表于1938年11月17日《星座.星岛日报》第109期。
②50年代香港南来文人出现两个路易斯。一个是诗人纪弦,另一个是小说作家李雨生。此文路易斯即李雨生。见路易斯《火花.后记》(香港:海滨书屋,1951年),第102页。
③参见百木《北窗集.代序》(香港:人人出版社,1953年)。力匡是广州中山大学毕业,1950年来港后任中学教师。居港期间投稿《星岛晚报》,并主编文艺刊物《人人文学》及《海澜》。以诗名著,语言轻柔善感,时带家国之思,时称“力匡体”。1958年离港赴新加坡从事教育工作,辍笔二十年,多至1985年复于香港发表作品,主要刊于《香港文学》及《星岛晚报.大会堂》。诗集有《燕语》、《高原的牧铃》;小说集有《长夜》,随笔集有《谈诗创作》。此外用笔名百木出版散文集《北窗集》、小说集《诸神的复活》、《阿弘的童年》和《圣城》。冷战时期,美国以香港为文化宣传中心,成立亚洲基金会,创办今日世界出版社及《中国学生周报》、控制友联出版社等,因美元是绿色,刘以鬯形容为“绿背文化”。参见刘以鬯《香港短篇小说选(五十年代).序》(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2年),第1-7页。
①贝娜苔《雨天集.前记》(香港:华英出版社,1968年),第1页。另贝娜苔数据可参考张锦忠《重写马华文学史,或,离散与流动:从马华文学到新兴华文文学》;陈智德《五六十年代:离散与新语言》,载《解体我城》(香港:花千树出版公司,2009年),第97页。
①张爱玲曾二度由上海临港,一次是1939年至1941年在港大攻读,一次是1952年至1955年,并由此转移民美国。
①《重生岛》在“联合副刊”连载之初,赵滋蕃发表《写在重生岛之前》,其有一段如是说:“是以每秒为时间单位的。以一天或一小时,来量度生命的长短,都不免显得过于奢侈。在那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时间的沉重的压力。顽强的人最大的骄傲,仅仅是比别人多活几十秒钟。它真是这个核子时代所造成的蜉蝣世纪,最真实的电子显影。历史记录过去。《重生岛》抒写未来。”
①《坟场》曾刊于《现代诗》季刊第19期(1957年9月),此处转引自杨宗翰文。
②这是黄遵宪旅新加坡时的诗句。见黄遵宪《己刻杂诗》,载饶宗颐编《新加坡古事记》,第282页。
③杨天骥(1882-1958)曾任国民政府治下江苏吴县县长、交通部秘书等职,与国民党要员于右任、黄少谷都有深厚交谊。易文南来经历,可参见《有生之年——易文年记》,第54-70页。
[1]格奥尔格.西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M]∥费勇,译.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高嘉谦.时间与诗的流亡──乙未时期文学的离散现代性[M]∥王德威,季进.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饶宗颐.新加坡古事记[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4]王宏志,李小良,陈清侨.否想香港──历史.文化.未来[M].台北:麦田出版社,1997:43.
[5]鲁迅.略谈香港/再谈香港[M]∥卢玮銮.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1925-1941).香港:华风书局,1983:3-10、11-17.
[6]王宏志.“借来的土地.借来的时间”:香港为南来文化人所提供的特殊文化空间[M]∥本土香港(上编).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7:30-75.
[7]陈乃欣,等.徐訏二三事[M].台北:尔雅出版社,1980:83.
[8]慕容羽军.南来文人带来文化[M]∥为文学作证──亲临的香港文学史.香港:普文社,2005:190-191.
[9]李辉英.李辉英中篇小说选.自序[M].香港:南方书屋,1983:1.
[10]卢玮銮.南来作家浅说[M]∥香港故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11]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早期香港新诗选(1948-1969)[M].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1998.
[12]康夫(整理).西西访问记[J].罗盘诗刊,1976,(1):3-4.
[13]贝娜苔.横巷[J].文艺新潮,1956,(6):27.
[14]徐訏.原野的理想[M]∥时间的去处.香港;亚洲出版社,1958:118.
[15]黄康显.旅港作家的流放感──徐訏后期的短篇小说[M]∥香港文学的发展与评价.香港:秋海棠文化出版公司,1996:136.
[16]力匡.我不喜欢这个地方[N].星岛晚报,1952-02-29.
[17]费尔南多.佩索亚.惶然录[M].韩少功,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1.
[18]李欧梵.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现时感”[M]∥苍凉与世故:张爱玲的启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
[19]张爱玲.自己的文章[M]∥流言.台北:皇冠出版公司,1993:19.
[20]赵滋蕃.半下流社会[M].台北:瀛洲出版社,2002:291.
[21]赵滋蕃.写在重生岛之前[J].联合报(副刊),1964-03-24(7).
[22]杨宗翰.台湾《现代诗》上的香港声音──马朗.贝娜苔.昆南[J].创世纪诗杂志,2003,(136):140-148.
[23]苏伟贞.夜总会里的感官人生:香港南来文人易文电影探讨[J].成大中文学报,2010,(30):173-204.
[24]易文.有生之年──易文年记[M].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9.
[25]张锦忠.重写马华文学史,或,离散与流动:从马华文学到新兴华文文学[M/OL].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Taiwan/zhang-jin/zhang-jin-01.ht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