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台湾田野的集体记忆——社会运动与再现论考察下的台湾报导文学史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llective Memory from the Fields of Taiwan——The Reportage History of Social Movements and Representation Theory
作者:须文蔚;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1,(05):-75-8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台湾报导文学;社会运动;文学史;再现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通过介绍台湾报导文学代表性作品,对照社会运动史进行考察,标示出作品与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学环境等特质,展示作为一种进步性的文类,报导文学如何展现出文学的社会动员力。同時循着台湾报导文学的发展轨迹,针对目前多数作品的弊端,大胆提出"松绑论",希望藉由解除绝对客观书写、学术式书写以及体式偏向散文等迷思,扩大书写者的空间,让报导文学能回归文学创作的场域,累积与民间社会的紧密脐带关系。
参考文献
②杨逵《台湾震灾地慰问踏查记》,载《社会评论》(东京)1935年第一卷第四号;邱振瑞译为《台湾震灾区看察慰问记》,载《联合报》2000年1月4日副刊;并收录于彭小妍主编《杨逵全集》,第218-229页。
①综合目前的传播研究,从媒介作为公共领域的角色观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多元主义社会中的媒介运用状况,仍然令人感到怀疑。参见J.Habermas,The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phere.tran.T.Gurger。Great Brit-ain:Potity Press,1989.p.p.146-147.就新闻来源加以分析,即可发现虽然社会变迁快速,但电视与报纸的新闻来源依然集中在政府机构等例行管道。参见J.D.Brown,et al.Invisible power:Newspaper news sources and the limits of di-versity,Journalism Quarterly,1987年,64(1).p.53.另一方面,在媒介商业化以后,原有作为公共领域提供实证论评的功能,在媒介集中化,以及广告及公关的影响下逐渐崩溃。参见Habermas,The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phere.p.188;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台北:黎明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
②本地传播学界针对媒体报导社会运动内容的实证研究中,陈雪云的发现最为具体,也呈现出媒体随着时代氛围建构出不同的社会运动者形象。其研究指出,媒体就党外群众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说明或评论往往不属于党外行动者,群众活动往往被评为不适当的活动,行动者的形象是偏差的。1986年以前,党外通常被指称为军事武力者、暴力者、心术不正者、品性不端者、急进者和边际人。1986年以后,党外活动者形象偏差程度变小。1987年以后,民营报纸中党外的形象只限于急进者和边际人,已不具有军事武力色彩。参见陈雪云《我国新闻媒体建构社会现实之研究——以社会运动报导为例》。
③例如1900年时,居住在台北及其周边之在台日本人已经超过2.1万人,之后一直到大战结束为止经常占有台北市总人口的4成。统计数据参见台湾总督府总督官房文书科《台湾总督府第四统计书》1902年,第56、55页。
①参见李承机《日本治下殖民地台湾媒体政策的确立——舆论与大众传播媒体》,发表于辅仁大学日本与文学系主办“近代日本与台湾研讨会”,2000年12月22、23日。
①相关论述,见《杨逵全集》第500-502页,503-505页,512-521页,522-530页。
②杨逵《“实在的故事”问答》,载《力行报》副刊“新文艺”第四期,1948年8月23日。现收录于《杨逵全集》第十卷.诗文卷(下),第259-262页。
①另类媒体又译为替代性媒体,相关定义可参见Michael Albert,What Makes alternative Media Alternative?ht-tp://www.zmag.org/whatmakesalti.htm;http://www.zmag.org/altmediawatch.htm.October,16,2002
[1]蔡文辉.不悔集:日据时代台湾社会与农民运动[M/OL].台北:简吉陈何基金会,1997.http://www.fic.org.tw/books/eb/39000.htm.
[2]周锦.抗战“报告”[M].台北:智燕出版社,1987.
[3]彭家发.细说新新闻与报导文学[J].新闻镜周刊,1993,(263):30-33.
[4]李长贵.社会运动学[M].台北:水牛出版社,1991:107-109.
[5]Eric Hoffer.群众运动[M].且文,译.台北:久大出版社,1988:161-163.
[6]Denis McQuail.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2nd Ed.)[M].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 Inc.,1987:71.
[7]陈雪云.我国新闻媒体建构社会现实之研究——以社会运动报导为例[D].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博士论文,1991.
[8]彭慧蕙.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运动——以“反雏妓”社会运动为例[D].台湾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
[9]尾崎秀真.台湾新闻界の回顾[J].台湾时报,1939,(第231号):68.
[10]陈芳明.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稿[M].台北:麦田出版社,1998.
[11]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第二编(中卷):台湾社会运动史——文化运动[M].王诗琅,译注.台北:稻乡出版社,1988:8.
[12]陈映真.台湾报导文学的历程[N].联合副刊电子报,2001-08-18,(125);2001-08-19,(127).
[13]陈映真.杨逵“和平宣言”的历史背景——纪念“宣言”发表五十周年(1999)[EB/OL].劳动人权协会.ht-tp://www.china-tide.org.tw/labor/news/p022.htm.
[14]蓝博洲.天未亮[M].台北:晨星出版社,2001:35-37.
[15]庄永明.报导文学的前驱作品(1989)[M/OL]∥台湾纪事/台湾古早味.http://www.readingtimes.com.tw/folk/taiwan/diary/d-1206b.htm.
[16]焦桐.台湾文学的街头运动[M].台北:时报出版社,1998.
[17]郭纪舟.70年代台湾左翼运动[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1999.
[18]高信疆.永恒与博大——报导文学的历史线索[M]∥陈明磻.现实的探索——报导文学讨论集.台北:东大出版社,1980.
[19]向阳.七○年代现代诗风潮试论[J].文讯月刊,1984,(6).
[20]杜南发.风过群山——当代名家对话录[M].台北:远景出版社,1982:135.
[21]陈世敏.媒介文化:批判与建言[M].台北:久大出版社,1987:44-45.
[22]林元辉.黑熊悲血满霜天[N].民生报(副刊),1980-11-10/11.
[23]杨渡.最后的马克思——专访陈映真(2000)[M/OL]∥人生采访——当代作家映象.http://www.china-times.com.tw/style/literature/keep/special/89012301.htm.
[24]李瑞腾.从爱出发——近十年来台湾的报导文学[J].文艺复兴月刊,1984,(158):50-58.
[25]李瑞腾.台湾文学风貌[M].台北:三民书局,1991:186.
[26]林耀德.联副四十年[J].联合文学,1991,(83).
[27]林民昌.当代台湾小说文本知识的构成——写作政治研究蓝图初步[D].台湾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
[28]蓝博洲.麦浪歌咏队[M].台北:晨星出版社,2001.
[29]江育翰.族群的伤痛:以1978~1995年时报报导文学奖得奖作品为例[J/OL].南师语教系学刊,2000,(4).http://www.ntntc.edu.tw/%7Egac620/book/4-4.htm.
[30]K.M.Carragee.News and ideology:An analysis of coverage of the West German Green Party[J].Journalism Mono-graphs,1991,(128).
[31]S.Hall.Signification,representation,ideoology:Althusser and the Post-structuralist debates[M]∥R.K.Avery,D.Eason.Critical perspective on media and society.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1:88-125.
[32]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9:321-324.
[33]文讯月刊社.当代文学问题讨论会之二——报导文学[J].文讯,1987,(29):165-185.
[34]李亦园.序[M]∥胡台丽.性与死.台北:三民书局,1986.
[35]茅盾.关于“报告文学”[J].中流,1937,(11).
[36]牧内节男.新闻记者的风范和信念——新时代的新闻写作[M].林书扬,译.台北:人间出版社,1989:163-164.
[37]J.L.Hulteng.信差的动机[M].罗文辉,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2.
[38]卢非易.纪录片的再现技术与观念之转变(2000)[EB/OL].http://iwebs.edirect168.com/filmism/000704a.htm.
[39]游惠贞.各展手法,捕捉历史人物的身貌(2000)[EB/OL].http://iwebs.edirect168.com/main/html/film-ism/36.shtml
[40]黄翔.部落格文学松绑媒介书写现象初探——以修正报导文学松绑论为核心[C]∥2008青年文学会议论文集:台湾、大陆暨华文地区数字文学的发展与变迁.台北:文讯杂志社,2009:43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