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仁学”及“生活儒学”问题——与李幼蒸先生商榷
The Questions of "Confucianism","the Doctrine of Benevolence" and "Life-Confucianism"
作者:黄玉顺;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8,(01):-98-10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儒学;仁学;生活儒学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在儒学话语中,"儒学"与"仁学"是同等的:儒学即是仁学,反之亦然。"生活儒学"不是"从现象学吸取养分",而是通过对现象学的批判而获得其"生活即是存在"的观念。"生活儒学"不仅是"为儒学的当代复兴奠定形而上学的基础",而是具有三个观念层级:生活(存在)→形而上学→形而下学(知识论、伦理学)。"生活儒学"首先关注的乃是生活及其情感显现:仁爱情感。
参考文献
[1]王开队.人天然是儒家——四川大学《儒藏》学术讲座[Z].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通讯:第四期.
[2]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王守仁.传习录[Z].王阳明全集:卷1.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李幼蒸.仁学解释学——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僧肇.物不迁论[Z]∥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黄玉顺.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8]黄玉顺.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80.
[9]黄玉顺.儒家良知论——阳明心学与胡塞尔现象学比较研究[Z].阳明学刊:第一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0]黄玉顺.论生活儒学与海德格尔思想——答张志伟教授[J].四川大学学报,2005,(4).
[11]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6-69.
①李幼蒸:《请用“仁学”代替“儒学”——给儒学朋友的一封信》,载《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出于此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