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舒大刚教授已注意到全面研究晚清蜀学的必要性,其《晚清蜀学的影响与地位》(《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一文提出,学人、学校及学术“乃为‘蜀学’正诂,亦‘蜀学’三大要素。无论是审视古代‘蜀学’,抑或是评价近代‘蜀学’,都应以此三要素为考察目标,唯其如此,乃成为一完整之‘蜀学’概念,也才能准确全面地评估巴蜀地区学术之地位与价值”。
③桑兵教授在《民国学界的老辈》一文(《历史研究》2005年第6期)中肯定四川存古学堂在近代蜀学传承中的作用。王东杰教授在《学术“中心”与“边缘”互动中的典范融合:四川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1924—1949)》一文(《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中认为,从师资的角度看,川大史学的“三个学术源头”之一即是“近代‘蜀学’的传统”,其中就包括四川存古学堂史学教员杨赞襄等“川内名学者”。
④郭书愚:《四川存古学堂的兴办进程》,《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本文以下所述清季四川存古学堂的相关情形,除特别注明外,皆可参见此文。
①笔者管见所及,仅有张丽萍、郭勇的《四川存古学堂及其嬗变》(收入《儒藏论坛》第二辑)一文。可以参考的相关论著另有:杨正苞:《四川国学院述略》,《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总第28卷第1期,2009年2月;谢桃坊:《批评今文经学派——刘师培在四川国学院》,《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②《四川国学馆民元二月十日至三月三十一日四柱清册》(时间不详),四川大学档案馆藏,四川存古学堂档案(以下简称存古档),第56卷,第81-84B页。
③《国学馆办法简明章程》(时间不详),存古档,第3卷,第1-3页;“四川国学馆民元下学期预算表”(时间不详),存古档,第38卷,第43A-45B页。
④《四川国学院民国元年下半年概算表》(时间不详),存古档,第38卷,第24A页。
⑤本段及下段除特别注明外,皆参见《国学院咨请民政府裁核国学馆、院合并条件文》(1912-09),存古档,第5卷,第1B-4A页。
⑥《关于国学馆改名为国学专修科并入四川国学院的报告》(1912-11-01),存古档,第6卷,第1B-2A。
⑦《国学院、国学馆合并条件(一)》(1912-09),存古档,第5卷,第6A-8A页。
⑧《国学院咨请改名呈文及民政府批示》(1912-11),存古档,第7卷,第1A、99B-102A页。
①《国学院咨送新旧两班学生清册文》(1913-03),存古档,第26卷,第10B-14B页。
②《国学院咨送前清存古学堂旧班学生试验成绩总分表、专经名目表文》(1913-05),存古档,第26卷,第40A-43A页。
③《教育部专门司致四川民政长函》(1913-0617),台北,“国史馆”藏清学部档案(以下简称清学部档),目录号195,案卷号139。
④《江苏省教育司回覆教育部函》(1913-06),清学部档,目录号195,案卷号134;“广东学务司呈报教育部前清存古学堂停办情形文”(1913-06),清学部档,目录号195,案卷号142。
⑤《国学院关于存古学堂停办一事的报告》(1913-06),存古档,第7卷,第3B-5A页。
⑥《四川省国学学校一览表(1913-08至1914-07)》(时间不详),存古档,第1卷,第40A-42A页。
⑦《四川行政公署回复国学院文》(时间不详),引自“四川国学院呈请电咨教育部文”(1913-07),存古档,第59卷,第57B-60B页。
⑧《国学院呈请电咨教育部文》(1913-07),存古档,第59卷,第57B-60B页。
①《国学院呈送旧班学生毕业材料文》(1913-09),存古档,第26卷,第64B-66A页。
②《国学院咨呈新拟国学学校规程文》(1913-10-07),存古档,第6卷,第8B-11A页。
③《四川省行政公署转饬部覆文》(1913-12-07),存古档,第7卷,第6A-B页。
④《国学院咨请民政长核准院员廖平兼任国学学校校长文》(1913-12-30),存古档,第60卷,第57B-60B页。
⑤《四川国学学校中华民国元年起至四年止历年调查沿革表》(时间不详),存古档,第1卷,第66页。
⑥《四川国学学校中华民国二年八月起至三年七月止周年概况报告书》(时间不详)、《四川国学学校近三年办理概况一览表》(时间不详),存古档,第1卷,第49A-50B、61A-B页。
⑦《关于改组国学专门学校的报告》(1918-12),存古档,第7卷,第83B-86页
⑧《四川省长公署公函(7年省字第37号)》(1918-12-31),存古档,第7卷,第86A-B页。另可参见《四川大学史稿.附录一》所列“四川大学历史沿革表”,收入该书第373页。
①《四川国学院咨送前清存古学堂旧班学生试验成绩总分表、专经名目表各一本文》(1913-05月),存古档,第26卷,第40A-43A页。
②《国学馆办法简明章程》(时间不详),存古档,第3卷,第2页。
③《四川国学院附设国学学校章程》(1913-04),存古档,第1卷,第20B-27B页。
①参见《吴天墀教授采访记录》,2002-03-14,郭书愚、许丽梅采访,郭书愚整理。
②此或可印证王汎森教授对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注重“理学式自我修养锻炼工夫”的观察,详氏著《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兼论思想的本质与思想的功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④这样的学术氛围对蒙先生影响甚大。吴天墀在《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为百周年诞辰纪念浅谈体会》一文(收入《吴天墀文史存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7页)中指出,蒙文通正是在民初国学院中历经“时疑时信、回环往复的思想斗争”,“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对他后来的治学成就“是非常重要的”。
⑤册。11处中,前10处均是完全征引廖平《今古学考》(收入《廖平学术论著选集》(一),巴蜀书社1989年版)所列“今古学宗旨不同表”,未有只字改易。最后一处则是对《今古学考》所列“《两戴记》今古篇目表”的概括。
⑥《四川省国学院附设国学学校一览表(1913年上学期)》(时间不详)、“四川省国学学校一览表(民国二年8月起至三年7月止)”(时间不详),存古档,第1卷,第37A-38A、40A-45B页。
①刘师培1919年秋病重期间对弟子陈钟凡说,清季为《国粹学报》撰稿,“率意为文,说多未莹。民元以还,西入成都,北届北平”,“精力所萃,寔在《三礼》”。《礼经旧说考略》、《周礼古注集疏》两书“堪称信心之作”。陈钟凡:《〈周礼古注集疏〉跋》,收入《刘师培全集》,影印本第1册,第271页。
②《国学馆简章》(时间不详),存古档,第3卷,第4-8页。
③《四川国学院附设国学学校章程》(1913-04),存古档,第1卷,第20B-27B页。
④《四川省国学院附设国学学校一览表》(1913年上学期)、《四川省国学学校一览表》(民国二年8月至三年7月),存古档,第1卷,第37A-38A、40A-45B页。
⑤《关于改组国学专门学校的报告》(1918年-12)、《国学专门学校章程》(时间不详),存古档,第7卷,第83B-86、58B页。
⑥至1990年代,四川大学历史系的魏启鹏、景蜀慧诸教授在课堂上仍反复告语有志研经的学生须从《白虎通义》入手。
①本文以下所述国学馆教学规章和授受方式,除特别注明外,皆参见:《国学馆办法简明章程》(时间不详)、《国学馆简章》,存古档,第3卷,第1-3、4-8页。
②国学馆并院后,新章规定:“国学主课教员除每周查课二次外,其随时讲演、查课、考验、批改均参照国学馆旧章办理,由主课教员规定揭示。”《四川国学院附设国学学校章程》(1913-04),存古档,第1卷,第20B-27B页。
③清季四川存古学堂在一份广为散播的“募捐启”中列有专门的“储材”计划,明言“兹学新建,以百人为额,而远方负笈来者滋众,宜广其路以待之。或先刊行校外讲义,传之士林。绩学之士,有贫不能具束修者,亦应酌察,许其入学。每月课试优异者,特赠奖品以厲之。”谢无量:《四川存古学堂募捐启》(宣统元年七月),存古档,第2卷,第36页。
④《国学馆国学院合并条件(一)》,(1912-09),存古档,第5卷,第6A-8A页。
①《国学院咨呈省议会文》,(1913-01-07),存古档,第58卷,第100B-101B页。
②《国学院咨呈四川民政长文》,(1913-09-24),存古档,第60卷,第13B-16A页。
③《国学馆办法简明章程》(时间不详),存古档,第3卷,第1-3页。
④《四川国学院附设国学学校章程》(1913年4月),存古档,第1卷,第20B-27B页。
⑤本段及下段所述除特别注明外,皆参见廖平、吴之英:《经学初程》,成都存古书局1914年印本,第2A、8A页。廖平初撰此书脱稿于光绪十二年(约1886年),光绪二十三年(约1897年)由尊经书院刊刻,并收入《四益馆经学丛书》(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6-38、55-56等页)。清末的版本今未得见,这里所引1914年印本后于1921年收入“新订六译馆丛书”中。
⑥《四川省国学学校一览表(民国二年八月至三年七月)》(时间不详),存古档,第1卷,第40A-45B页。至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四川大学历史系77级本科班学生霍大同等人向徐中舒教授请教治学门径,徐老先生答复:“你们从认字开始。”参见霍大同口述:《我的学术生涯》,朱晶进、李贤文采写。
⑦《国学馆简章》(时间不详),存古档,第3卷,第4-8页。
⑧《四川国学院附设国学学校章程》(1913-04),存古档,第1卷,第20B-27B页。
⑨《蒙默老师采访记录》,(2003-04-11),郭书愚采访并记录。据蒙季甫在《文通先兄论经学》(收入蒙默编:《蒙文通学记》,第61页)中自述,蒙文通要求他将秦蕙田《五礼通考》、《礼书通故》两书中“同一问题所据不同经文和各家异说都分别条列出来”。他“一边读、一边抄,大概花了两年时间,资料抄了四厚册”。瑏瑠
相关情形参见郭书愚:《四川存古学堂的兴办进程》,《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95-98页。
①《廖平咨呈四川巡按使公署文》(1914-08),存古档,第27卷,第10B-12A页。
②《关于改组国学专门学校的报告》(1918-12),存古档,第7卷,第83B-86页。
③晚清学部颁行的《修订存古学堂章程》(《政治官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折奏类”,第1249号,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第43册,第454-468页)以“吾国古学精深”为由将张之洞原拟章程的学制延长一年。但实际的课程安排则是:除兼讲中西的“算学”课时数增幅为62%外,其余与西学有关的课程钟点数皆成倍增加;“古学”课程反而成为被缩简的对象。
④《国学馆简章》(时间不详),存古档,第3卷,第4-8页。
⑤《四川国学院附设国学学校章程》(1913年4月),存古档,第1卷,第20B-27B页。
⑥《蒙默老师采访记录》,2003年4月11日,郭书愚采访并记录。
[1]王汎森.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廖平与蒙文通的例子[J].历史研究,2005,(2).
[2]罗志田.事不孤起,必有其邻:蒙文通先生与思想史的社会视角[M]∥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86-313.
[3]四川大学校史编写组.四川大学史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27.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3.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5]罗志田.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J].社会科学研究,2003,(1).
[6]蒙默编.蒙文通文集(1)[M].成都:巴蜀书社,1995.
[7]蒙默.蒙文通学记[M].北京:三联书店,1993.
[8]曾宝和.与彭云生书[M]∥磐斋集,1922刻本:卷八,3A-B.
[9]蒙文通.经学抉原.序言[M]∥经学抉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吴之英.与胡文澜书[M]∥寿栎庐丛书之九.卮言和天四(书),1920名山吴氏刻本:16A-B.
[11]吴虞日记(上)[M].民国元年五月二十六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43-45.
[12]蒙默编.蒙文通文集(3)[M].成都:巴蜀书社,1995:142.
[13]劭瑞彭.《礼经旧说》题记[M]∥刘师培全集(1).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影印:98.
[14]吴虞.爱智庐随笔(1915-10)[M]∥吴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90-94.
[15]无作者.国学研究[J].四川官报,宣统元年(4):新闻,1B.
[16]无作者.教育开会[J].四川官报,宣统元年(7):新闻,1A.
[17]赵启霖.批高等兼工业学堂教习曾学传等禀拟立国粹学会文[J].四川教育官报,宣统二年(4):公牍,19A-B.
[18]罗振玉.集蓼编(雪堂自述)[M]∥罗雪堂先生全集(5:1),台北:大通书局有限公司,1973:21.
[19]张之洞.创立存古学堂折(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M]∥苑书义,等.张之洞全集(68),1762-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