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外交往中的上海通事群体
On Shanghai Tongshi in the Sino-Foreign Communications During the Modern Times
作者:周毅;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7,(02):-46-5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上海通事;翻译;中外交往;近代中国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上海通事作为近代中外交往的一个重要介体,在当年上海的对外商贸、文化等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开埠后商贸的蓬勃发展和租界的形成给这些通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把上海通事置于近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下,探讨这些通事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地位,以揭示近代中外交往的独特性和历史关联性。
参考文献
[1]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下[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4]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上册[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吴建雍.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6]论中西文字辞语之异[N].申报,清同治癸酉十月十五日(1873年7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7]冯尔康.清人生活漫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陈登原.国史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2000.
[9]马长林.租界里的上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0]周振鹤.随无涯之旅[M].北京:三联书店,1996.
[11]曹骧.英字入门[Z].上海:上海文英书局,1904.
[12]历史也有风情——读雅俗中国丛书《市井》[EB/OL].(2003-05-10)[2006-6-13].http://www.yangtse.com/gb/content/2003-05/10/content_740696.htm.
[13]朱葆三.浙江通志[EB/OL].(2005-12-19)[2007-01-13].http://zjtz.zjol.com.cn/05 zjtz/system.006408758.shtm l.
[14]上海个体私营经济,我国早期钢铁企业家周廷弼[EB/OL],[2007.1.13].http://shcoy.catcher.com.cn/cgi-b in/sqxxll.php3?sq lbbh=0703&xxbh=7139
[15]方舟.靠着洋泾浜英语起家的叶澄衷(1840?1899)[J].上海商业,2002,(8).
[16]黎难秋.中国口译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17]邱志红.晚清英语在华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8]方豪.中西交通史:下[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3.
[19]赵春晨.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和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6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1]亨特.广州“番鬼”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22]郑振铎.清朝文选:卷上.卷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3]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C].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2.
[24]钟叔河.从东方到西方[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5]姚公鹤.上海闲话: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26]司佳.从“通事”到“翻译官”[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2,(3).
[27]郑祖安.开埠初期上海英美外侨的一些情况[J].史林,1996,(3).
[28]仇雪莲,梁玉国.十九世纪上海的法律、教育制度及影响[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6).
①早在鸦片战争前的1832年,来华英籍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Charles Gutzlaff,1803-1851)就提出:“只有打开上海这个大门,才能发展西方贸易。”参见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观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①“香山人类能番语,有贪其利者往往如赘焉。”见佚名:《清朝野史大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和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6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