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大门口的对话与挥别——试论中西高端信息对流的发生及其不对称性
A Reflection on the Commencement of Cultural Intercours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Its Asymmetrical Characteristic
作者:曾燕;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7,(03):-136-14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中西方文化交流;信息不对称;明末清初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出现了一段长约140年、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中西社会部分精英为主体,以欧亚大陆两端人文、科技典籍双向译介传播、对话交流为主要标志的中西高端信息对流期。透过信息流新视角,重点考察这一时段中西非物质资源交流的特点与得失,发现在前近代特殊机遇期,因内生机理差异,中西双方获取信息明显不对称,而这很可能与中西近代走向分岔有内在关联。
参考文献
[1][明]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就曾提到:“盖三保下西洋,委港流传甚广,……皆俗语流为丹青耳,……下西洋似郑和一人,郑和往返似非一次,惜乎国初事迹,记载阙如,茫无援据,徒令人兴放失旧闻之叹而已。”
[1]日本学者山田庆儿对利玛窦作为科学传播媒介的价值定位研究结论是:利玛窦并未完全掌握近代科学知识乃是理所当然的事。他所知道的科学是古代中世纪科学,可以认为:在此范围内他把当时最有权威、最好的科学知识提供给中国。明末中西文化的接触是在近代科学形成的前夜开始的。见徐海松著《清初士人与西学》,第11页。
[1]方豪先生《明季西书七千部流入中国考》援引北堂图书馆的早期法文目录说:这批藏书中“确知金氏携来教宗保禄五世所赠者合各种文字计之,凡二五七种,不能确定者,凡一五六种,两者共计四一三种”。转引自《方豪文录》,北平上智编译馆1948年,第5页。又见: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学》资源库首页http://form.nlc.gov.cn/sino,《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条目。1938年,北平天主教堂整理藏书楼时发现了“七千部”中残余的数百部。其中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等科学典籍。
[2]李之藻、邓玉函、徐光启三人分别病逝于开始编修《崇祯历书》工作次年(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三年和崇祯六年,即紧张翻译工作的五年间。参见徐光启:《徐光启集》第七卷,343-344页。杨廷筠早在1627年已逝。在李之藻病逝的同年11月14日,金尼阁也在杭州逝世。
[3]1600年前后,中国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出现了异乎寻常的活跃迹象。集中出现于此时段,概略可数的人物和成果有: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完稿,1596年刊刻);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朱载堉《律学新说》(1584);徐光启《农政全书》(1633);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徐霞客《游记》(1640);吴有性《瘟疫论》(1642);汤显祖《牡丹亭》(1598)等。还有所谓“泰州学派”、“东林党”兴起,和以李、顾、黄、王等为代表的一批“异端”思想家相继出现。
[4]林启陆:《诛夷论略》,《圣朝破邪集》卷六。
[1]杨光先:《不得已》上卷,1078页。
[2]《清圣祖实录》卷二八。
[3]清朝官修:《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清末铅印本,第86页。
[4]白晋1697年在法国期间撰写并出版了《康熙帝传》,书中记述:“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尽管我们谨慎地早早就来到宫中,但他还是经常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准备好了,他急于向我们请教他已经做过的一些习题,或者是向我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康熙皇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清圣祖实录》卷二六七,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乙巳。
[2]利玛窦从中国典籍中找出“上帝”、“天帝”等词汇,用以比附“Deus”,他在《天主实义》中解释:“吾国天主,即华言上帝,与道家所塑玄帝玉皇之像不同。彼不过一人,修居于武当山,俱亦人类耳,人恶得为天地皇耶?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也。’……周颂曰:‘执兢武王,无兢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又曰:‘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历观古书,而知上帝与天主特异以名也。”
[1]转引自胡晓明:《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思想的真实融会》(全球对话中的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上海,2001年6月25~27日。
[2]参阅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法]杜阁:《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商务印书馆,1961年;盛洪:《现代经济学的中国渊源》,中评网,2004-07-16,http://finance.sina.com.cn。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吴象婴,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3]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朱维铮主编.基督教与近代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沈定平.论卫匡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1995,(3).
[6]谢方校,译.职方外纪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8]山田庆儿.近代科学的形成与东渐[J].科学史译丛,1984,(2).
[9]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M].中华书局,1989:292.
[10]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第五章第一节南京教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1]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清史资料:六[G].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李孝聪.读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一书所想[J].北大史学:第8辑,2001.
[15]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M].北京:中华书局,1988:317.
[16]David Mungello.Curious Land: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ology[M].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9.
[17]安希孟.争论的意义:从“礼仪之争”看基督教学术争论[EB/OL].(2006-04-16)中国学术论坛.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10756.
[18]张允熠.关于16至18世纪之“中学西渐”的反思[EB/OL].2004-11-5.中国儒学网.http://www.confuchina.com/07%20xifangzhexue/zhongxuexijian.htm.
[19]史景迁.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M].夏俊霞,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20]周博.儒学与欧洲思想启蒙[J].中华文化画报,2006,(1).
[21]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