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中国“边疆研究”的复兴——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的边疆研究
Christianity and the Revival of Chinese"Frontier Research":Frontier Research among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作者:杨天宏;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8,(01):-31-4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边疆研究;复兴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的边疆服务研究”,02EZJ001)
中文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在清季中国学术中居"显学"地位,后来一度呈衰落之势的边疆研究得以复兴。除了民族危机有以致之,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该会直属之边疆服务部,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服务边民之同时,从事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边政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其不自觉表现出的汉族文化中心立场以及基督教神学判断,一定程度影响到其研究旨趣及其对"边疆"文化的认知,边疆研究的成就也因此受到局限。
参考文献
[1]贾湖亭.论我国半世纪以来之边疆政策[C]∥张其昀.边疆论文集,台北:台湾国防研究院等,1966:675.
[2]胡逢祥,等.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4-89.
[3]徐益棠.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J].边政公论,1:5、6,1942.
[4]马长寿.十年来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蒙藏委员会.边疆通讯,4:4,1947.
[5]张伯怀.服务运动之重要[J].边疆服务,2,1943-06.
[6]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86.
[7]李安宅.实地研究与边疆[J].蒙藏委员会:边疆通讯,1:1,1942-11.
[8]朱家骅.边务工作应有的认识和态度[C]∥张其昀.边疆论文集,665.
[9]张伯怀.本部同工应有的心理建设[J].边疆服务,26,1948-08.
[10]张伯怀.卷头语[J].边疆服务,1,1943-04.
[11]李安宅.宗教与边疆建设[J].边政公论,2:9、10,1943-10.
[12]葛维汉边疆研究兴趣浓[J].总部三十一年度大事记,边疆服务,1,1943-04.
[13]本部通讯.本部与二团体联合举办羌民文化展览[J].边疆服务,2,1943-06.
[14]张宗南.萝菔寨羌民的端公[J].边疆服务,2,1943-06.
[15]李安宅.边疆的可爱[J].边疆服务,25,1948-07、08.
[16]马鸿纲.川康倮胞的宗教及其改进[J].协进,2:2,1943-10.
[17]凌纯生.民族学与现代文化[J].国立中央大学日刊,873,1932-12.
[18]川西区三十一年大事记[J].边疆服务,1,1943-04.
[19]近讯一束[J].边疆服务,1,1943-04.
[20]积极研究夷语[J].边疆服务通讯,1,1945-07.
[21]罗荣宗.苗族之语言[J].边疆服务,12,1946-12.
[22]傅正达.宁属土司起源的故事[J].边疆服务,12,1946-12.
[23]范文海.牟托温土司[J].边疆服务,16,1947-04.
[24]张征东.傈僳宗族之人类来源传说[J].边疆服务,24,1948-05.
[25]庄学本.羌戎考察记[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7:187.
[26]马锡山.黑热病的发现及治疗经过[J].边疆服务,7(卫生工作专号),1944-12.
[27]侯宝璋.汶川理番一带最常见的几种病症[J].边疆服务,7,1944-12.
[28]本部消息[J].边疆服务(复刊),2,1950-05.
[29]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263-276.
[30]张永春.回忆刘文辉治康片段[Z].四川省甘孜州政协委员会主编.甘孜州文史资料(8),1989.
[31]李士安.西康宁属概观[J].边疆服务,11,1946-09.
[32]假设[J].边疆服务通讯,6,1946-04.
[33]崔德润.四土纪行[J].边疆服务,19,1947-07.
[34]崔德润.理番县的边务问题[J].边疆服务,15,1947-03.
[35]崔德润.黑水三番旅行记(续)[J].边疆服务,17,1947-05.
[36]总部消息.欢迎会报告工作[J].边疆服务通讯,3,1945-09.
[37]李万方.谈本部为宁属边民服务[J].边疆服务,4,1943-11.
[38]张伯怀.本部的回顾与前瞻[J].边疆服务,4,1943-11.
[39]吴文藻.边政学发凡[J].边政公论,1:5,6,1942-01.
[40]马鸿纲.川康倮胞的宗教及其改进:边疆服务的一见[J].协进,2:2,1943-10.
[41]李应三.对普雄剿夷善后的几点意见[J].边疆服务,17,1947-05.
[42]徐植庭.到边疆去[J].边疆服务,17,1947-05.
[43]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M].上海:中华书局,1944:83.
①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陈波博士在与我讨论时认为,李安宅的认知和行动与边部多数人提倡的“同化”政策不同,“是李安宅不断地提醒我们,这些‘蛮夷’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文化,而我们去帮助他们,不过是要和他们的首脑(因而也是和他们的文化与文明)合作,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医药、农技、畜牧技巧等,合作的最后目标是要实现这些‘他者’(比如藏文明)的‘文艺复兴’”(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版,第225页)。他的眼光远比其同时代人乃至绝大多数后辈要高远。……那个时代的“李安宅”如此之少,或许可以说是边疆研究的局限之一。感谢陈波博士提供不同意见,谨录于此,供研究者参考。
①张伯怀曾指出:“我们是以实现先圣‘四海兄弟’的理想为宗旨。因此我们不存着许多国人们‘重汉轻夷’,和‘用夏变夷’的心理。我们避免着许多西国传教士们‘偏袒苗夷’的心理。我们将两方视为一体,我们的工作也同样以两方的福利为目的。我们希望完成的三部曲是化除双方的芥蒂,增进双方的友谊,团结双方的实力,以创造快乐的边区。因此我们的实际工作必须让双方都有参加的机会,而在共同事业上增加相互的认识。”张伯怀:《本部同工应有的心理建设》,《边疆服务》第26期,1948年9、10月。
②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1939年2月13日第4版;傅斯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收入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张廷休:《再论夷汉同源》,《西南边疆》第6期,1939年5月。当时也有人提倡“汉藏同源论”或“汉藏一元论”,见王光璧:《汉藏同源论》,《康导月刊》第2卷第11期,1940年7月25日;冷亮:《汉藏一元论》,《中央日报》1937年4月25、28、29日,5月3、4、6、8日连载,均系第1张第4版。有关顾氏“中华民族是一个”命题的争论,参阅黄天华未刊论文《民族与国家:抗战时期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争》,文承惠示,谨表感谢。
①李士达:《西昌小高山调查及其初步经营计划》,《边疆服务》第10期,1946年4月,第19页。案:该文虽着重农产调查,但亦涉及卫生教育宗教各类事工。
②张伯怀:《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工作报告》(三十二年十月二十日在成都广播电台广播),中华基督教协进会发行,《协进》复刊第2期,1943年4月,第21-22页,上海市档案馆档案,编号:U123-0-71-2。
③教育与农作物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拙著《战争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基督教会》有较详细的论述。该书稿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已于日前完成结题,尚未出版。
①稍早一些的研究还有:应刘文辉之请,边政调查员任乃强率董兆孚、万腾蛟于1929年5月至次年2月视察康区,历时9月,完成《康区视察总报告书》。后刘衡如、杨子和、李章甫、郑少成通过实地调查,完成《视察道鑪甘德白瞻雅七县报告书》。在上述调查基础上,任乃强先后出版或发表了《西康札记》、《西康图经》、《康藏史地大纲》等著作和论文,为边疆研究在康区的展开作了历史学及地理学的重要铺垫。
②张伯怀:《服务运动之重要》,《边疆服务》第2期,1943年6月。徐益棠说:“(民国)十八年有颜复礼、商承祖所著之广西凌云傜人调查报告,十九年有林惠祥著之台湾番族调查报告撮要,二十年有林惠祥、卢作孚编述之倮倮标本图说,此又树立吾国近代科学的边疆民族调查报告之始基也。惟当时学校尚不注意此种科学,虽有大学在生物学系或社会学系设有此门科目者,然不甚重视,随人选修,就余所知,仅北京、清华、中山三大学有此科目。”(见上引徐益棠文)表明1940年代以前以大学为代表的“主流”学界对民族学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③李绍明:《略论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未刊稿,第4页。
④四川省档案馆档案:《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工作计划大纲》,全宗号建川50,案卷号436。
①李仕安、李万方、徐植庭、海秋、侯慕渔的文章分别见《边疆服务》第11、17、17、26、16期。.40.
②其具体主张包括:地区官吏应对彝族有深入研究,且具良好的道德修养;应当在基层编组保甲,以巩固地方政权;对地方彝族“头人”要进行政治训练,使其接受和服从政府;此外,政府应特别注重保障人民特别是处于被奴役地位的白彝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取得其同情与拥护。见李应三:《对普雄剿夷善后的几点意见》,《边疆服务》第17期,1947年5月。
①贯三:《大桥之行》,《边疆服务》第23期,1948年3—4月。案:下段王贯三对夷区枪支数的估计亦出此文。
②任乃强说刘文辉通过“玩出一通弘扬佛法的花招”,“未费一兵一卒,就把康区局面稳定下来了”。其实,事情并不像任说的那么简单。盖西康特别是宁属地区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汉藏关系的处理,而是被称为“倮罗”的彝族中的一部分人与汉人及汉政权的关系问题。简单的“崇佛”或许能解决前一类问题,却不能有效解决后一类问题。引文见任乃强:《回忆贺老总招谈解放西藏》,《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2005年8月出版。
①云南省档案馆档案:《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总部工作报告》(1943年),全宗号51,目录号4,案卷号251。
②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省宗教事务处档案:《西康服务区王伯勋主任报告:一九五一年工作简报》,《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总部会议记录》(1952年11月)及《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1951至1953年工作报告及申请结束报告》,全宗号建川50,案卷号436。
①据范文海记述,天官会源自清朝雍正年间,每年旧历上元节举行,目的是“超渡孤魂,驱邪避瘟”。汶川百余户居民,设会首三人,分三场办会。依规矩有房产者,每户须扮一《封神榜》之神,扮者于12日上午11时起吃素,到16日闭会时止。会中由道士开坛,先后供雷水二神,天地二神,15日跑鬼,由土地老爷追赶,16日午后迎神后散会。详见范文海:《汶川县城之天官会》,《边疆服务》第15期,1947年3月。
②刘龄九:《宁远行》,《边疆服务》第6期,1944年6月。有关川、康地区少数民族族类及族源、系谱、文化与社会制度、各少数族群之间的关系及与汉族之关系,马长寿曾作过深入研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如对凉山“罗夷”族谱的研究、对康藏民族分类体制、种属及社会组织的研究、对嘉戎族社会史的研究等,在时间上与边部进行的边疆研究大体同步,边部在研究中也多次提到马长寿,可见汲取了后者的研究成果,或至少相互有所影响。马长寿的相关研究参阅氏著《民族学论集》,周伟洲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阮怀?为燕京大学毕业生,其毕业论文《理番羌民的宗教》(1944年1月通过答辩)的指导老师为李安宅,深受乃师人类学主张的影响。阮怀?后改名阮季,与历史学家尚钺结秦晋之好。
④四川省档案馆档案:《边疆服务各项工作的发展》,全宗号建川50,案卷号436;《戎语研究》,《边疆服务通讯》第1期,1945年3月,第2页。
①端公的“始祖”是谁?张华山说是阿伯锡勒释比,阿伯是尊称,释比是端公,锡勒是他的名字。据说很多年以前,锡勒去西天取经归来,渡过通天河之后,睡卧一巨石之上,醒来发现经书被羊吃去,懊丧之极。恰逢孙悟空路过此处,问明情由,示意锡勒将吃经书的白羊购来杀死,用皮制鼓,敲鼓颂经。锡勒遂将仅有的八百钱将羊买来,照嘱进行,果然灵验,全部经典都能记住。因无路费,锡勒不能回家,悟空遂叫锡勒伏其背上,一个筋斗便将其送回。不久悟空死去,锡勒为感戴其恩,敬之为“神”,用其皮做成帽子,还愿祭神时佩戴,希望世世代代报答其恩情。参阅张宗南:《萝菔寨羌民的端公》一文。
①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刘龄九《边疆服务部工作简报》,《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第五届总议会纪录》(苏州),第164页,编号:U102-0-16。
②李绍明:《略论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打印稿),第4页。弘文未刊,承李先生惠允参考,谨表感谢。
①《几点感想》,《边疆服务》第16期,1947年4月,第2页。对四川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进行考察的外国探险家大有人在。早在1906年,就有一个名叫多隆的法国少校带领一帮人马,由西昌进入凉山腹地探险,写成一本名为《彝藏禁区行》的游记。在边疆服务即将开始的时候,俄国人顾彼得(Pote Gullart 1901-1975)甚至只身前往凉山彝族地区,展开民族宗教、婚姻习俗、社会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写成《彝人首领》一书。见顾彼得著、和铹宇译:《彝人首领》,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
②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省民政厅档案:《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人员名册、工作计划、川西区工作报告、暑期服务团筹备经过》,全宗号民54,目录号1,案卷号2。
①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1940年代学者对边疆研究所作学术史回顾的水平,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有徐益棠《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马长寿《十年来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贾湖亭《论我国半世纪以来之边疆政策》等。这些成果大多为学术综述性质,虽叙事成分浓,研究色彩淡,却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信息,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近年国内一些有关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的论著涉及了这一问题,主要有马大正、刘逖著《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王建民著《中国民族学史》(上卷)等。另外,邓杰的未刊博士论文《基督教与川康民族地区近代医疗事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资料室藏,2007年5月完成)、汪洪亮的《李安宅边疆思想要略》(《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年第4期),拙文《战争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基督教会: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研究》(《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部分内容涉及边疆研究,因非专门研究此一问题,讨论不够深入,尚有引申发挥的余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