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
On the Interaction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Chinese Modern Social Transition
作者:耿云志;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8,(01):-19-3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文化转型;政治;文化;互动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为了说明在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关系,首先对"政治"与"文化"作了特别的界定。然后指出,在近代中国,由于内外环境的巨大压力,政治觉醒被提到首位。但每一次政治觉醒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文化觉醒。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更新。反过来,文化上的觉醒,也总会促进政治变革。如戊戌维新运动前后新的思想文化观念的传播对辛亥革命与立宪运动都起到了催生和促进的作用。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和促成了国民党的改组,从而造成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由于近代中国政治觉醒的优先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泛政治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4.
[3]方汉奇,等.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2583-2856.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孙中山.在沪欢迎从军华侨大会上的演说[C]∥孙中山全集(3),北京:中华书局,1984:374.
[6]孙中山.致中华会馆董事函[C]∥王耿雄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73.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6)[C].
[8]耿云志.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争看他们的民主思想准备[J].近代史研究,2001,(6).
[9]欧阳哲主编.胡适文集(2)[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柳亚子选集: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030.
[11]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592-1593.
[1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C].北京:中华书局,1989:54.
[13]黄远庸.新旧思想之冲突[C]∥远生遗著(卷一),159-160.
[14]陈独秀文章选编:上[C].北京:三联书店,1984:74.
[15]胡适.先秦名学史[M].欧阳哲主编.胡适文集(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10.
[16]耿云志.中国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趋向[J].历史研究,1994,(2).
[17]耿云志.世界化与个性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趋势[C]∥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8]鲁迅全集(1)[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6.
[19]鲁迅全集(10)[C].163.
[20]胡适.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C]∥欧阳哲主编.胡适文集(3).193,195.
[21]蔡元培全集(4)[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51-353.
[22]钱玄同.致孙国璋[J].新青年,4:4,通信.
[23]T..M Cheng.致新青年记者[J].新青年,2:3,通信.
[24]钱玄同致陈独秀[J].新青年,3:4,通信.
[25]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C]∥孙中山全集(1).297.
[26]罗隆基.论人权[J].新月,2:5.
[27]罗隆基.告压迫言论自由者[J].新月,2:6,7(合刊).
[28]黄远庸致《甲寅》编者的信[J].甲寅杂志,1:10.
[29]胡适.胡适留学日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956.
[30]李中襄、许元熙致胡适的信[Z]∥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8),合肥:黄山书社,1994:134.
[31]章士钊致黄远庸[J].甲寅,1:10.
①当时明确以平民主义为旗帜的社团组织很多,如平民教育讲演团、平民教育社、平民周刊社、平民协社、民众社等等。以宣传平民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刊物也非常之多,如《新生活通俗周刊》、《平民教育》、《新妇女》、《湖南通俗报》、《平民》、《平民导报》等等。尤其是还出现了一大批直接向工农大众说话的刊物,如《劳动界》、《劳动周刊》、《工人周刊》、《劳动周报》、《醒农》等等。
①参见《王世杰日记》1943年9月17日。
②参见《王世杰日记》1943年9月25日。
①实际上,提倡世界语的主张,当时即遭到批评。其中以陶孟和、朱我农的批评最有理据。他们指出,世界语纯为人造的文字,只可说是“私造的符号”,没有民族生活、历史为基础,没有国民性,所以没有生命力,不足以表达思想感情。尤其是,世界语与世界主义决然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所谓世界大同,只是利益相同,而非一切归于同一(见《新青年》3卷6号及5卷4号之《通信》)。
②参见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原载《政论》和《国风报》,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四》);《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原载《国风报》第7期,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三》)。
①郭嵩焘对英国政教制度之演化成熟,对其议会政治、政党政治、法制之健全等有所认识是在光绪二、三年,即1877—1878年。见《郭嵩焘日记》光绪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光绪三年十一月十八日、二十日,十二月十八日等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