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杂咏诗》:普及五律的启蒙教材
A Distinctive Series of Za Yong Poems by Li Qiao
作者:刘艺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2,(01):-135-14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李峤;杂咏诗;启蒙教材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初唐是一个诗的时代,诗歌的功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在众多类型的诗歌中, 李峤的《杂咏诗》尤为与众不同。它无论在形式、内容、体系及风格上,还是在传播、版本 、注释方面都独具特色。而这皆源于《杂咏诗》作为启蒙教材的独特的创作目的。只有将这 组诗视为启蒙教材,其各种独特性才均能获得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我们有理由给予《 杂咏诗》新的价值评判。
参考文献
[1] 傅璇琮. 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卷·李峤条[M]. 中华书局, 1987.
[2] 辛文房. 唐才子传:卷一[M].
[3] 张说. 李赵公峤(诗). 全唐诗:卷八十六[M].
[4] 刘肃. 大唐新语[M]. 卷八.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唐代文学史[M]. 乔象钟,陈铁民主编.人民出 版社, 1995.
[6] 姚铉. 唐文粹·序[M].
[7] 全唐文: 卷二四二[M].
[8] 万曼. 唐集叙录·《李峤集》条. 中华书局, 1980.
[9] 川口久雄. 平安朝日本汉文学史[M]. 第二十四章第六节. 明治书院, 1961.
[10] 葛晓音. 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歌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J]. 文学遗产,1995,(6).
[11] 册府元龟[M]. 卷九十七《帝王部·奖善》.中华书局, 1960.
[12] 浦起龙. 史通通释:卷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88.
[13] 杨绾. 条奏贡举疏[A]. 旧唐书:卷一一九《杨绾传》[M].
[14] 丹纳. 艺术哲学[M]. 第一章.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5] 全唐文[M]. 附《唐文拾遗》卷十九. 中华书局,1983.
[16] 闻一多. 唐诗杂论·类书与诗[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7]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国诗学通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304.
[18] 陈应行. 吟窗杂录[M]. 中华书局, 1997.251.
[19] 王利器. 文镜秘府论校注·地卷·十体[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146.
[20] 胡志昂编. 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注·前言[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21] 苏轼文集: 卷六十七[M]. 中华书局, 1996. 第五册,第2116页.
[22][美]M·G·马森. 西方的中华帝国观[M]. 杨德山等译. 时事出版社, 1999. 258
①事见孟 《本事诗·事感第二》,《唐诗纪事》卷十、《唐才子传》卷一、《全唐诗》卷五所记大致相同。
①参见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卷五,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王重民原编、黄永武新编《敦煌古籍叙录新编》第十六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印行;王重民《补全唐诗》收入《全唐诗外编》;《唐人选唐诗新编》徐俊校辑《珠英学士集》前记。
①此序《全唐文》卷三六四亦载,题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