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仙境信仰产生的思想根源
On the Ideological Source in Wonderland Belief
作者:李晟;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7,(04):-84-8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仙境;巫觋;长生不死;灵魂不朽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青年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中文摘要
长生不死思想是仙境信仰的本质特征,这种思想导源于远古时期的灵魂不朽观念。当灵魂不朽观从族类生命不朽过渡为个体生命不朽后,与巫觋传统崇拜仙药的思想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仙境信仰。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4.
[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9:377.
[3]窪德忠.道教史[M].萧坤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6.
[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20.
[5]神仙传.白石先生[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61.
[6]转引自叶舒宪.英雄与太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217.
[7]倪润安.秦汉之际仙人思想的整合与定位[J].中原文物,2003,(6).
[8]杜正胜.从眉寿到长生——中国古代生命观念的转变[Z].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2分,1995.
[9]苟华,李明贤.关于“仙境”的神话与中国古代的访仙浪潮[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苟波.中国古代的“原始乐园”神话及哲学解读[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
[10]李泽厚.历史本体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2:76.
[1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①关于战国秦汉时期帝王和贵族们进行模拟仙境的工程建设和艺术创造的问题,可参阅《史记.封禅书》,以及倪润安《秦汉之际仙人思想的整合与定位》,《中原文物》2003年6期;巫鸿《汉代艺术中的“天堂”图像与“天堂”观念》,《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上卷),三联书店,2005年,第243-259页。
①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中说,英雄吉尔伽美什历尽万苦千辛从海底获得长生不老的仙药后,在归途中仙草却被蛇偷吃。与之巧合,中国典籍《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大荒南经》:“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齐。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郭璞注云:“天帝神仙药在此也。”袁珂曰:“或谓黄鸟司察此‘食尘’之贪婪玄蛇,防其窃食天帝神仙药也。”由此可见,东西方都有蛇会窃食仙药,破坏人类永生的观点。但是在中国文化中,蛇却并未像它在西方世界中那样被视若仇雠。相反,跟蛇的形象密切相关联的龙却常常与登仙结合在一起,如《封禅书》中就有黄帝乘龙登仙的说法;郭璞注《山海经》引《归藏郑母经》曰:“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并以此认为“启亦仙也。”甚至仰韶文化遗址中也有人御龙的遗迹,张光直先生认为它和后世道教的登仙术龙蹻有某种关联。参阅朱维之主编《希伯来文化》第4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袁珂《山海经校注》第366页、2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张光直《濮阳三蹻与中国古代美术的人兽主题》,《中国青铜时代》第318-325页,三联书店,1999年。
②《楚辞》,此篇虽是屈原的作品,但是屈原的作品具有很浓郁的巫文化的色彩则是公认的事实,李丰楙先生甚至认为屈作属于巫系文学。参阅李丰楙:《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第4页。
③《淮南子》,案:《淮南子》虽非先秦典籍,但是该书乃刘安集众门客之力所成,门客中不乏方术之士,故书神仙思想的材料比较多。其时去古未远,淮南王门下方士其学术与先秦方仙思想必有承传关系。因此,我们在研究秦仙境思想时,亦把此书纳入取材范围。《淮南子》中说“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似乎是巫,但是,陈梦家先生的研究表明,在上古时期“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袖,同时仍为群巫之长”。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也就是说,传说时代的圣王和英雄通常都具有巫的身份。因此,我们把此处所引用的材料中此人物一律视作巫。参阅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第20期,1936年,第535页。
①在早期的神仙思想中,使人长生不死的仙药往往生长在遥远的不死之乡,并由仙人掌控。直到汉武帝时的方士李少君献祠灶、谷道、却老方,并提出“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才出现了通过人力实现长生不死的思想端倪。但是,即使“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也只能做到“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不需寻求仙境,借助仙人或仙境中的仙药就可长生成仙,要到后汉以后道教思想逐渐成熟后才能得以实现。参阅《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384-1385页。
②《楚辞补注》,顾颉刚先生认为《天问》有可能成书于战国初期,并非屈原的作品。如果此说成立,更可见以“不死”为根本特征的仙境信仰其产生历史之久远。参阅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2002年,第22页。
③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第124页,三联书店,2002年。对此有详细论述,可参阅同书第123-127页。
①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第188-200页,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唐长孺先生对陈寅恪的观点曾有所驳正,认为桃花源的故事原型跟武陵蛮的历史遭遇及传说有关。二人观点虽然不同,但是用历史考证的方法来研究桃花源,而不是用宗教的眼光把桃花源看作是仙境,在这一点上却别无二致。这种研究思路也为学术界广泛接受。参阅唐长孺《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第622-63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