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长东.论掠剩神信仰的起源[J].四川大学学报,2006,(1).
[2]牛僧孺.玄怪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王禹偁.小畜外集[M].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12.
[4]韩森.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M].包伟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26-152.
[5]徐铉.稽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41-42.
[6]何薳.春渚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3:8.
[7]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
[8]道藏[Z].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9]藏外道书[Z].成都:巴蜀书社,1992.
[10]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二十五史[Z].北京:中华书局,1959-1985.
[12]任继愈,等.道藏提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3]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14]卿希泰,等.中国道教史:第3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105-143.
[15]任继愈,等.中国道教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731-763.
[16]卢逮曾.泰安高里山神祠的七十五司和北京东岳庙的七十六司[J].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6,2(19).
[17]石刻史料新编:第19册[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14728.
[18]刘侗.帝京景物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7-98.
[19]陶宗仪.说郛三种[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0]释晓莹.云卧纪谈:第148册[M].卍续藏经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32.
[21]大正藏[Z].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3.
[22]陈元靓.事林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3]四库全书存目丛书[Z].济南:齐鲁书社,1996.
[24]福申.俚俗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25]Kristofer Sch ipper,Franc iscus Verellen.The Taoist Canon:A H istorical Compan ion to the Daozang[M].Ch icago:The Un iversity of Ch icago Press,2004.
[26]杨联陞.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C]//国史探微.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43-62.
[27]葛兆光.严昏晓之节——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J].台大历史学报,2003,(32).
[28]伊利亚德.圣与俗——宗教的本质[M].杨素娥,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
[29]韦伯.儒教与道教[M].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53.
[30]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1.
[31]翟灏.通俗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458.
[32]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33]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4]庆元条法事类[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
[35]马端临.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65.
[36]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M].吴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95-412.
[37]项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7,21.
[38]李?,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3020.
[39]赵翼.陔余丛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634.
[40]吴承恩.西游记[M].成都:巴蜀书社,1999:115,120,121.
[41]日知录集释[M].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026.
[42]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710.
[43]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277-278.
[44]干宝.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164.
[45]笔记小说大观[Z].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
[46]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与帝京岁时纪胜合刊本.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46.
[47]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8.
[48]东京梦华录注[M].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249.
[49]陈彭年.鉅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67.
[50]欧阳修.归田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35.
[51]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52]无著道忠.禅林象器笺[M].佛光大藏经本.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267.
[53]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北京:中华书局,1959:84.
[54]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0:495-500.
[55]淮南子集释[M].何宁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1195.
[56]黄瑜.双槐岁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9:109.
[57]李?,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8]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M].王明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125.
[59]李福清.关公传说与关帝崇拜[C]//古典小说与传说.北京:中华书局,2003:61-110.
[60]春秋左传注[M].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61]范成大.范石湖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2]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中册[M].济南:齐鲁书社,1980:706.
①18世纪以来,德国施莱尔马赫、美国詹姆斯、法国涂尔干、德国西美尔、荷兰莱乌等,皆甚强调宗教信仰中的个体特性(意大利罗伯托.希普里阿尼《宗教社会学史》第22、81、101、117、12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其中,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所言私人个体宗教与教会群体宗教、私人膜拜与教会膜拜、个体图腾与集体图腾之别,与本文所言C的个体性和A的社会性略有近似处。涂尔干以为社会性乃个体性的基础,后者乃前者结构内的部分(第52-53,230-23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本文认为二者为互补共生关系。
③参刘长东:《孔子项託相问事考论———以敦煌汉文本〈孔子项託相问书〉为中心》,《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又,中国古代有蝗神,如唐代裴度、南宋刘宰分别在陕西商州、江南被祀为蝗神(《陕西通志》卷29,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2册第542页;清王士祯《居易录》卷32,同上第869册第722页)。
①纸钱的起源时间,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云“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虽未举证(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第60页,中华书局2005年),但据赵翼《陔余丛考》卷30引初唐道世《法苑珠林》“谓起于殷长史”,引宋洪兴祖《杜诗辨证》“谓起于齐东昏侯好鬼神之术,剪纸为钱以代束帛”(第633页),则见纸钱当起于六朝。又,关于纸马的含义,它除指纸上画或印有马的祭物之外,亦为纸上所画神佛像之谓,如清虞兆隆《天香楼偶得》“马字寓用”条云“俗于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采色,而祭赛之。毕即焚化,谓之甲马。以此纸为神佛之所凭依,似乎马也”(《说库》本,第17页右,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②《博异记》作者之为郑还古,参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18第972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③《太平广记》卷477“青蚨”条所载文同,注出唐焦璐《穷神秘苑》(第10册第3927页),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以为“此条乃误注出处,应作出《酉阳杂俎》”(第769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④《说郛》作“毕万”,当乙转。参孙启治等《古佚书辑本目录》所附考证,第239页,中华书局1997年。
①《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之为伪经,法国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介绍司马虚考订《灌顶经》由慧简撰成于457年(第99页,吕鹏志等译,中华书局2002年)。关于《地藏菩萨本愿经》,太史文推测撰于936-
943年间(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of Hawaii Press,1994,p.27),尹富推测为常谨撰造于后晋天福至宋开宝七年之间(《中国地藏信仰研究》第171、
204页,四川大学中文系2005年博士论文)。《佛说阎罗王授记劝修生七斋功德经》,项楚先生《王梵志诗校注》说此经应是中土所造“伪经”(第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②《鬼董》未署作者,据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考证,知由沈某撰成于南宋绍定中(第372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侯锦郎《中国宗教中的冥币和财库观念》(Monnaies d’offrande et la notion de tr啨soreie dans la religion chinoise,Paris:M啨moires de I’IHEC 1.Coll埁ge de France,1975)已揭此条。承学友吕鹏志先生见告,谨此致谢。
②明中叶出《诸神圣诞令节日期》亦载六月“二十四日,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圣诞”(《道藏》第36册第318页),可旁证《明史》所载。
③施舟人认为白玉蟾为《玉枢宝经》的作者,且说“This undated work is quoted in the commentary dated 1103 byZhu Weiyi朱惟一of the Leiting aozhi雷霆奥旨[Daofa huiyuan 76.13b],attributed to BO YUCHAN”(Kristofer Schipperand Franciscus Verellen: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2004,vo2,p.1092)。白玉蟾在1103年当未出生,《雷霆奥旨》及其朱惟一注中所引《玉枢宝经》,皆非白玉蟾所能撰,故施舟人之说恐未谛。又,日本三浦国雄《〈玉枢经〉の形成と传播》据《玉枢宝经》言及“正一道士”而认为天师道即正一道派与此经有关,不可忽视其对此经形成、传播的支持(《东方宗教》第105号,2005年5月,第5、16页)。其实,如正文所引,除此经外,相关的经典如《雷霆经》、《谢雷真经》也皆言及“正一道士”。
④三浦国雄《〈玉枢经〉の形成と传播》认为此注非白玉蟾撰,而应撰于元道士玄阳子徐道龄在元至顺四年(1333年)为此经补撰符篆之后(《东方宗教》第105号,2005年5月)。
⑤《日知录集释》第2262-22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陔余丛考》第751-752页,商务印书馆1957年泰山作为封禅之地,何以又是地狱所在,用美国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的“神圣空间”理论,可作圆通的解释见《圣与俗———宗教的本质》第86-92页,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①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第667-669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马书田《中国民间诸神第230-232页,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
②加点四字原为“即”、白丁、“箱”、“潔”,据《道藏》本明人编《搜神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