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注视”到“聆听”──昆德拉与当代美学转向
From Watching to Listening——Kundera and Modern Trend of Aesthetics
作者:欧翔英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2,(01):-68-7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同情;注视;聆听;直觉
Key words:
基金项目:北美基督教董事会高教基金赞助课题。
中文摘要
在昆德拉的作品中,两种身体形象代表了作者的美学态度,其中“注视”指传统理 性主义的独断,“聆听”代表以直觉感悟为特征的关爱。“聆听”,即以直觉的方 式感悟他者,预示着当代美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
[3]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Z].韩少功,韩刚译.作家出版社,1995.
[4] 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5] 米兰·昆德拉.不朽[Z].宁敏译.作家出版社.1991.
[7] 艾特略.四个四重奏:干燥的塞尔维吉斯.T·S·艾特略诗选[M].成都:四川文艺 出版社,1988.90.
[6] M·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 米兰·昆德拉.笑忘录[Z].作家出版社.
[9] 米兰·昆德拉.玩笑[Z].作家出版社,1993.
[10] 萨·拉什迪.论君特格·拉斯[M].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8,(5).
[11]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Z].景凯旋,景黎明译,作家出版社,1991.
[12] 米兰·昆德拉.为了告别的聚合[Z].景凯旋译.作家出版社,1991.
[13] 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Z].孟湄译.牛津大学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 社,1995.
[14] 米兰·昆德拉.可笑的爱情[Z].作家出版社.
[15] 米兰·昆德拉.本性[Z].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
[16] 萨特.存在与虚无[M].三联书店,1987.
[17]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1987.
[18] 基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9]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抒情诗人[M].三联书店,1998.
①"象征的森林", 寓意一种主观主义的思维模式,与海德格尔的世界图象类似,而和象征主义运动没有直接关系。 参见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第60页。
②批评理性主义,并不意味着鼓吹非理性主义,实际上,二者是传统美学的双生子,与独断的思维相连。昆德拉提出的直觉感悟是它们共同的对立面。
①参见拉什迪的观点,文化移民隐喻当代文化的无根性,人失去了归属的根本标准。"一位充分意义上的移民要经历三重分裂,他丧失他的地方,他进入一种陌生的语言,他发现自己处身于社会行为和规则与他自身不同甚至构成伤害的人群之中。根、语言、社会规范是界定人类的三个最重要元素,否决此三元素,人必须寻找描述他自身的新途径,寻找成为人类的新途径。"(萨·拉什迪:《论君特·格拉斯》,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5期,28-33页,论文。)
②近代以来对直觉领悟的重视,在文化思想史上绵延不绝,时有绝响。狄尔泰、叔本华、尼采以降的生命哲学,胡塞尔对理性思维的悬置,柏格森的意识绵延,以及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直觉都被看成人类认识最本质的方式,直觉不再是理性与道德的奴仆,而是真理与美的共同源头和唯一源泉。
【关闭】